龙门山构造地貌特征与应变差异传递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3 19:51
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现今的高原,还导致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快速隆升。龙门山断裂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2008年Ms 8.0汶川地震和2013年Ms 7.0芦山地震,受到地学界的广泛关注。该地区地质地貌显著、水系发育较好,成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演化和地表过程的典型区域。本文对龙门山河流流域地区的构造地貌差异性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龙门山应变差异传递机制和构造地貌响应模式。本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采用多个地貌参数(高程、平均坡度、地形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河流纵剖面数学拟合函数和河流水力侵蚀模型),结合前人资料,研究表明龙门山流域地区的构造地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在变形方面上,龙门山中段和南段以逆冲为主,北段以走滑为主。(2)在隆升强度方面上,龙门山中南段和岷山整体隆升较强(其中岷山和龙门山中段的构造隆升强度强于南段),龙门山北段整体构造抬升较弱。(3)在地貌特征方面上,中南段和岷山地区地貌较高陡(中段最高陡,南段山体较中段缓、宽),地貌演化主要影响因素为构造抬升,处于Ohmori模式的发展期;北段相对较低矮...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GPS的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运动学图像(Zhangetal.,2004)
技术路线图
图 2-1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地貌背景青藏高原东缘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交接地带,主要由南北走向的岷山和北东-南西走向的龙门山组成,纬度和经度跨度均约为 3°,主体位于四川省,面积约 49057.38 km2(图 2-1)。研究区域高程从 477 到 6079 m 不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J]. 闫亮,李勇,邓涛,颜照坤,云锟,邵崇建,董顺利. 地球学报. 2019(01)
[2]利用断层围陷波资料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分段特征[J]. 孙译,赖晓玲,李松林.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8)
[3]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与2008年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 雷建设,赵大鹏,徐锡伟,杜沫霏,张广伟,孙长青,米琦,鲁明文,杨宇,何静,张冰,田凡凡. 科学通报. 2018(19)
[4]基于台网目录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余震时空分布特征[J]. 李丽,Lok Bijaya Adhikari,李纲,高福旺.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5]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的大地震活动——来自古地震研究的资料[J]. 冉勇康,王虎,陈立春,陈文山,梁明剑,徐锡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6]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北段全新世活动特征[J]. 李峰,刘华国,贾启超,徐锡伟,张效亮,龚飞. 地震地质. 2018(01)
[7]非均衡河道高程剖面及其蕴含的构造活动信息[J]. 王一舟,张会平,郑德文,李朝鹏,肖霖,李又娟. 第四纪研究. 2018 (01)
[8]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逆冲活动的河流地貌研究[J]. 李伟,张世民,姜大伟,郜宇. 地震地质. 2017(06)
[9]茂县滑坡的滑动机制与震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J]. 邵崇建,李芃宇,李勇,兰恒星,周荣军,邓涛,颜照坤,闫亮,李立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10]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地质过程的耦合关系[J]. 颜照坤,王绪本,李勇,罗威,杨宜海,王兴建,邵崇建,闫亮.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7)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东缘地表侵蚀与地貌演化定量研究[D]. 王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8
本文编号:3228216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GPS的青藏高原及周边现今构造变形运动学图像(Zhangetal.,2004)
技术路线图
图 2-1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地貌背景青藏高原东缘地处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交接地带,主要由南北走向的岷山和北东-南西走向的龙门山组成,纬度和经度跨度均约为 3°,主体位于四川省,面积约 49057.38 km2(图 2-1)。研究区域高程从 477 到 6079 m 不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J]. 闫亮,李勇,邓涛,颜照坤,云锟,邵崇建,董顺利. 地球学报. 2019(01)
[2]利用断层围陷波资料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分段特征[J]. 孙译,赖晓玲,李松林. 国际地震动态. 2018(08)
[3]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与2008年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 雷建设,赵大鹏,徐锡伟,杜沫霏,张广伟,孙长青,米琦,鲁明文,杨宇,何静,张冰,田凡凡. 科学通报. 2018(19)
[4]基于台网目录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余震时空分布特征[J]. 李丽,Lok Bijaya Adhikari,李纲,高福旺.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5]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的大地震活动——来自古地震研究的资料[J]. 冉勇康,王虎,陈立春,陈文山,梁明剑,徐锡伟. 地球物理学报. 2018(05)
[6]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断裂北段全新世活动特征[J]. 李峰,刘华国,贾启超,徐锡伟,张效亮,龚飞. 地震地质. 2018(01)
[7]非均衡河道高程剖面及其蕴含的构造活动信息[J]. 王一舟,张会平,郑德文,李朝鹏,肖霖,李又娟. 第四纪研究. 2018 (01)
[8]龙门山南段晚第四纪逆冲活动的河流地貌研究[J]. 李伟,张世民,姜大伟,郜宇. 地震地质. 2017(06)
[9]茂县滑坡的滑动机制与震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J]. 邵崇建,李芃宇,李勇,兰恒星,周荣军,邓涛,颜照坤,闫亮,李立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10]龙门山构造带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地质过程的耦合关系[J]. 颜照坤,王绪本,李勇,罗威,杨宜海,王兴建,邵崇建,闫亮.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7)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东缘地表侵蚀与地貌演化定量研究[D]. 王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8
本文编号:32282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228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