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青海夏日哈木地区镍矿遥感综合信息预测评价

发布时间:2021-08-11 02:48
  青海夏日哈木地处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山脉与阿尔金山脉之间的一个东昆仑山支脉-祁漫塔格山一带。行政区划归青海省格尔木市管辖。该区涉及的1:25万标准分幅的图幅为布伦台(J46 C 004002),大灶火(J46 C 004003)工作区为中纬度高海拔山区,属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降雨量稀少,区内植被不发育,土壤和植被类型以高山漠土、高山草甸土和沙及沙土为主,区内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仅有少数游牧民生活。前人在研究区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及科研理论研究,为工作区提供了丰富的地质、矿产、物化探等成果资料,对于区内矿床成矿特征的认识和找矿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及指导作用。但由于工作区目前总体研究程度仍偏低,有必要利用遥感信息提取及成矿预测的研究工作。综合分析研究区的地质矿产特征,确定镍矿主攻矿种,选择合适的遥感数据,基于岩矿波谱特征,圈定与镍矿有关的基性超基性岩体,解译线环构造信息。本次研究基于遥感解译内容和详细分析、系统概括前人研究成果,充分利用当前新的成矿、成矿预测理论和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理论和方法技术,对区域内的资料、数据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结...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青海夏日哈木地区镍矿遥感综合信息预测评价


图2-1研究K范围??2.1.2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区域图,地质图,区域,粉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8.第四纪沉积物??第四纪沉积物广泛分布于图区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沿主要河流、冲沟也有??零星分布。由于沉积环境不同,造成成因类型多样。主要有冲洪积、湖沼沉积和??风积等成因类型。根据沉积时代分为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沉积物。??(1)晚更新世冲洪积物(Qp3pl):由灰褐色砂砾石层、砾石、亚沙土、亚??粘土及粉砂组成。洪积物大面积分布在山前和盆地边缘,组成洪积扇、洪积裙和??山前平原;洪冲积物多分布在河沟下游,组成高级阶地。??(2)全新世冲洪积物:由砂、砾石、粉砂组成,沿河谷分布。洪冲积物(Qhpal)??多位于河沟上游和下游,组成河谷阶地和河口冲洪积扇;冲积物(Qhal)组成现??代河床、河漫滩和低阶地。湖积(Qhl)、冲积-湖积(Qhall)由深灰色淤泥、细??粉砂、粘土和少量含细砾砂及腐植泥组成,风积(Qheol):分布在山前和盆地边??缘,由中-细砂、粉砂组成,多形成固定砂丘和移动新月形砂丘及砂被等。??图2-2研究区地质图??2.?3区域构造??研究K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东昆仑山脉北侧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东昆仑造山带的次级构造单元,处于古老的柴达木地块西南边缘裂陷部位,??构成三盆两岭的构造格局,独特的盆-岭构造格局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同时也为矿床的成矿后保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昆中断裂、昆北断裂呈北西向从??工作K通过。工作K构造至少经历了?B梁期至印支期多旋回、多体制造山的作用,??地壳结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悠久,形成复杂的构造地质背景。古老地块边缘是??17??

区域图,构造单元,岩浆,区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86?88'?9CT?92'?94*?102'? ̄??"??.、^?'?l?久娜??%b'?88*?W?92*?叫’?%??<)¥??丨?00??102*??图2-3冈域构造单元划分图??2.?4区域岩浆作用??工作K地壳结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悠久,形成复杂的构造地质背景,工作??区经历了多期构造造山事件,发育丰富的岩浆岩。??2_?4.?1侵入岩??研究K岩浆作用发育,主体为晚加里东期(S-D)和华力西-印支期(P1-T3),??并有少量奥陶纪和燕山期侏罗纪花岗岩分布,呈规模不等岩的岩基、岩株状分布,??明显具有空间上分带,时间上分阶段的特点。尤其在北昆仑岩浆岩带中侵入岩呈??规模巨大的岩基状出现。并通过研究,本区花岗岩的分布特点与构造单元的划分??明显具有一致性,因此结合K内三级构造单元的划分和侵入岩的分布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二个岩浆岩带,即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北昆仑岩浆岩带。??1.祁漫塔格岩浆岩带的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祁漫塔格结合带的乌兰乌珠尔-野马泉-拉陵高里河下游一带,据??其形成的岩石组合及其时代,可划分为乌兰乌珠尔晚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半个呆??中三叠世英云闪长岩组合和野马泉晚泥盆世花岗闪长岩组合。??2.北昆仑岩衆岩带??本K北昆仑岩浆弧中以岩株、岩基形式产出,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形态不规??贝IJ。并可进一步划分为呼德森、祁漫塔格、吐木勒克、开木棋河、喀雅克登塔格、??19??


本文编号:3335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335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