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水文循环与全球联系研究态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28 12:34
研究水文循环物理过程在不同空间尺度(宏观/中观/微观)、时间尺度间的联系、影响与相互作用,深入理解全球水循环变化规律,利用不同尺度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才能更好地避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应对流域、区域乃至全球变化问题,提高人类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该文利用文献计量法对多尺度水文循环与全球联系领域研究的发展态势、研究力量分布以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决策提供参考。
【文章来源】:科学观察. 2020,15(06)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关于多尺度水文循环与全球联系研究SCI论文数量年代分布
图1 全球关于多尺度水文循环与全球联系研究SCI论文数量年代分布从篇均被引看,该领域平均篇均被引是49.6次/篇。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遥遥领先,篇均被引129.8次;排名第2的是马普学会,篇均被引108.1次;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篇均被引为100.8次,位列第3。中国科学院的篇均被引为27.2次,低于平均水平。
从主要机构的发文合作态势看,形成了4个主要的合作群团(图3),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形成了中国机构合作群团;以美国NOAA、NASA、NCAR为核心,联合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等形成了美国机构合作群团;以马普气象研究所、雷丁大学、法国CNRS、布里斯托大学、埃克塞特大学、乌得勒支大学等机构为主形成了欧洲机构合作群团;以东京大学、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机构、京都大学为主形成了日本机构合作群团。四个群团之间又有密切交叉合作联系,比如,与中国机构合作密切的机构就包括美国能源部、法国CNRS、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巴黎萨克雷大学、NASA、NOAA、凡尔赛大学、NCAR、东京大学等。3.4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尺度水文模型:机遇、挑战与展望[J]. 高红凯,赵舫. 冰川冻土. 2020(01)
[2]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大文,徐宗学,李哲,袁星,王磊,缪驰远,田富强,田立德,龙笛,汤秋鸿,刘星才,张学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1)
[3]水文模型尺度问题的若干探讨[J]. 朱吉生,黄诗峰,李纪人,刘纲,叶文. 人民黄河. 2015(05)
[4]论水文尺度问题[J]. 刘贤赵. 干旱区地理. 2004(01)
[5]中国干旱区地理水文研究概述[J]. 年福华,李新. 干旱区地理. 2000(01)
本文编号:3368523
【文章来源】:科学观察. 2020,15(06)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全球关于多尺度水文循环与全球联系研究SCI论文数量年代分布
图1 全球关于多尺度水文循环与全球联系研究SCI论文数量年代分布从篇均被引看,该领域平均篇均被引是49.6次/篇。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遥遥领先,篇均被引129.8次;排名第2的是马普学会,篇均被引108.1次;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篇均被引为100.8次,位列第3。中国科学院的篇均被引为27.2次,低于平均水平。
从主要机构的发文合作态势看,形成了4个主要的合作群团(图3),以中国科学院为核心,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形成了中国机构合作群团;以美国NOAA、NASA、NCAR为核心,联合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加州理工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等形成了美国机构合作群团;以马普气象研究所、雷丁大学、法国CNRS、布里斯托大学、埃克塞特大学、乌得勒支大学等机构为主形成了欧洲机构合作群团;以东京大学、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机构、京都大学为主形成了日本机构合作群团。四个群团之间又有密切交叉合作联系,比如,与中国机构合作密切的机构就包括美国能源部、法国CNRS、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巴黎萨克雷大学、NASA、NOAA、凡尔赛大学、NCAR、东京大学等。3.4重点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主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全球尺度水文模型:机遇、挑战与展望[J]. 高红凯,赵舫. 冰川冻土. 2020(01)
[2]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杨大文,徐宗学,李哲,袁星,王磊,缪驰远,田富强,田立德,龙笛,汤秋鸿,刘星才,张学君.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1)
[3]水文模型尺度问题的若干探讨[J]. 朱吉生,黄诗峰,李纪人,刘纲,叶文. 人民黄河. 2015(05)
[4]论水文尺度问题[J]. 刘贤赵. 干旱区地理. 2004(01)
[5]中国干旱区地理水文研究概述[J]. 年福华,李新. 干旱区地理. 2000(01)
本文编号:3368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36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