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祁连山南坡主要流域河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补给关系

发布时间:2021-09-07 11:45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高寒山区的径流过程发生了明显变化,其复杂的水文过程影响着整个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分配格局。本文选取中国内陆地区具有典型代表和重要生态价值的祁连山南坡为研究区,基于稳定同位素原理和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祁连山南坡2018年8月及2019年8月大通河、野牛沟河、八宝河及托勒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并在端元混合模型的基础上,估算和探讨了不同水源对河流的补给比例以及补给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1)祁连山南坡河水δ18O与δD值范围分别为-10.02‰~-6.35‰、-61.05‰~-38.11‰,平均值分别为-8.38‰和-49.91‰,氘盈余(d-excess)值均大于全球雨水氘盈余均值10‰,河水的蒸发线方程为δD=4.87δ18O-9.08(R2=0.87,n=158)。(2)大通河中上游地区主要受降雨补给,补给比例为80.8%;中下游主要受地下水补给,补给比例为67.4%。野牛沟河补给来源主要为降水和地下水,占比分别为40.9%和53.9%;八宝河上游主要受降水和井水影响,下游受井水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沙漠. 2020,40(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祁连山南坡主要流域河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补给关系


研究区位置及采样概况图(本文所指地下水主要为井水,与泉水存在区别)

河流,河水,流域,野牛沟


野牛沟河δ18O高值区分布于流域中部,流域西北部与东南部主要为中、低值区域;通过趋势分析变化可以看出流域自西向东、自北向南δ18O值先增大后减小,整体均呈倒“U”型分布。八宝河流域主要为中值区、低值区,位于流域西北部出河口处,高值区位于流域西部的子流域;八宝河δ18O值空间变化趋势同野牛沟河类似,均表现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δ18O值增大→减小的变化过程。托勒河流域高值区主要位于东南部,并以自东南向西北为方向逐渐减小,流域出河口处分布低值区;其δ18O值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自西向东、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大通河流域δ18O高值区分布于流域西北部,流域中部与东南部依次主要分布中值和低值区域;大通河δ18O值趋势变化表现为自西向东δ18O值先增大后平缓减小,自南向北表现为先平缓增大后急剧减小的现象。图3 祁连山南坡主要河流干流δ18O沿程变化

河流,河水,祁连山,干流


祁连山南坡主要河流干流δ18O沿程变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J]. 梅亮,匡星星,梁四海,冯雨晴,何秋乐,宋爽.  人民黄河. 2019(11)
[2]祁连山北坡稳定同位素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初步进展与成果应用[J]. 李宗省,冯起,李宗杰,吕越敏,袁瑞丰,桂娟,李永格,张百娟,薛健.  冰川冻土. 2019(05)
[3]黑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J]. 王昱,刘娟娟,冯起,刘贤德,王之君,郭亚敏,孔德星.  中国沙漠. 2020(01)
[4]近30年祁连山南坡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 虞敏,曹广超,曹生奎,张航,袁杰.  水土保持研究. 2019(02)
[5]亚洲中部高山降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J]. 孙从建,张子宇,陈伟,李伟,陈若霞.  干旱区研究. 2019(01)
[6]黑河上游高寒山区降雨-径流形成过程的同位素示踪[J]. 潘钊,孙自永,马瑞,常启昕,胡雅璐,刘源,王旭.  地球科学. 2018(11)
[7]Comparison of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of five different land-cover types in the high mountainous region[J]. Yong Yang,RenSheng Chen,YaoXuan Song,ChunTan Han,JunFeng Liu,ZhangWen Liu.  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7(06)
[8]祁连山中段排露沟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成因[J]. 冯芳,冯起,刘贤德,刘蔚,金爽.  冰川冻土. 2017(02)
[9]湘江流域中下游长沙地区不同水体中δ18O、δD的变化[J]. 吴华武,章新平,李小雁,李静,张剑明.  地理科学. 2014(04)
[10]黑河源区水汽来源及地表径流组成的稳定同位素证据[J]. 赵良菊,尹力,肖洪浪,程国栋,周茅先,杨永刚,李彩芝,周剑.  科学通报. 2011(01)



本文编号:3389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389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