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水库淤积形态测量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7 01:14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需品,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水库是为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而修建的一种地表水利工程建筑物,对保障人类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水库运行过程中,受坝区水势变缓和库尾区回水等影响,泥沙等必然会在水库内淤积。水库淤积不仅减少水库库容,还降低防洪能力,严重影响水库效益的发挥。解决水库淤积问题是提高水库防洪能力、发挥工程效益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拟开展库底淤积形态测量方法研究,进而掌握水库淤积真实状况,为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开展水库淤积清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水下地形测量的方法及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简单易行的水库淤积形态测量方法,即以模块化无人遥控船搭载实地测量仪器的方式开展淤积测量;进而开展了相关试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的高度精度和平面精度,此外,选取合适水域进行现场测量,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选择了山东省典型水库开展水库淤积形态测量的工程应用研究,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水下超声波测深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水库淤积形态的测量;对前期已获得的日照青峰岭水库水下点位坐标数据进行2种不同方法的库容、水面面积计算,通过对...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水库淤积形态测量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


图2-1研究思路框图??

原理图,地形,原理,超声波


???山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r?1??.*??***N???????"f?1..*?jg^!??i?;??!iifi^3n?:<=>?^??—口i^^jj?;?^??衫.::f?丨站?L._^rr__j??图2-2水下地形测量工作原理简化图??RTK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步应用,该技术是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原理为:在己知点上建立基准站,以数据链将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和基??准站坐标信息同时传输给流动站;流动站使用数据链采集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并收集??GPS观测数据,在系统内建立载波相位差分观测方程,同时开展实时处理,通过动态??卡尔曼滤波技术,在动态中初始化并计算出整周模糊度值。这就能够确保测定点在动??态中的厘米级实时精确定位。??测深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超声波穿透介质是会在不同介质表面发生反射,通过超??声波换能器(探头)发射超声波,可以测出发射波和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进而开展测??量工作。??我们设定水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当换能器发射超声波并射到水底,进而通过水??底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探头与水底之间的距离为Z,测得发射的声波信号往返时间为t,??则:Z=vt?/?2;根据探头上固定杆的刻度可得到水面与探头之间的距离,两者之和即为??最终水深值,测深仪工作原理如图2-3所示。??X_J—1???.?y?水?rftf??\L?吃水???.??z?超声波??"山i""wf^TTmTmmnmTWTTy川丨丨",??图2-3测深仪工作原理图??11??

原理图,原理图,超声波,载波相位


???山枣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r?1??.*??***N???????"f?1..*?jg^!??i?;??!iifi^3n?:<=>?^??—口i^^jj?;?^??衫.::f?丨站?L._^rr__j??图2-2水下地形测量工作原理简化图??RTK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逐步应用,该技术是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原理为:在己知点上建立基准站,以数据链将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和基??准站坐标信息同时传输给流动站;流动站使用数据链采集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并收集??GPS观测数据,在系统内建立载波相位差分观测方程,同时开展实时处理,通过动态??卡尔曼滤波技术,在动态中初始化并计算出整周模糊度值。这就能够确保测定点在动??态中的厘米级实时精确定位。??测深仪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超声波穿透介质是会在不同介质表面发生反射,通过超??声波换能器(探头)发射超声波,可以测出发射波和反射波之间的时间差,进而开展测??量工作。??我们设定水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为V,当换能器发射超声波并射到水底,进而通过水??底反射并被探头接收,探头与水底之间的距离为Z,测得发射的声波信号往返时间为t,??则:Z=vt?/?2;根据探头上固定杆的刻度可得到水面与探头之间的距离,两者之和即为??最终水深值,测深仪工作原理如图2-3所示。??X_J—1???.?y?水?rftf??\L?吃水???.??z?超声波??"山i""wf^TTmTmmnmTWTTy川丨丨",??图2-3测深仪工作原理图??11??


本文编号:34605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4605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6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