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水文序列趋势性分析方法在湖北幕阜山区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11-07 09:28
  为了研究水文时间序列趋势性分析方法在湖北幕阜山区的适用性,采用滑动平均法、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秩和检验法和Spearman秩检验法,对幕阜山区通城和大屋场两个水文站的年平均径流序列进行趋势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趋势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一致,1964~2016年通城站年平均径流序列无显著变化趋势;1991~2016年大屋场站年平均径流序列呈下降趋势。以上4种方法均适用于幕阜山区小流域水文序列趋势性分析。 

【文章来源】:水利水电快报. 2020,41(04)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水文序列趋势性分析方法在湖北幕阜山区的应用


1964~2016年通城站年平均径流量滑动平均曲线大屋场站1991~2016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818

曲线,场站,径流,线性回归


91~2016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8亿m3,由于径流序列相对较短,对序列采取3点滑动平均处理,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滑动平均处理后线性趋势线呈下降趋势,即大屋场站年平均径流总体呈下降趋势。分阶段来看,1991~1998年平均径流呈上升趋势,1998~2008年呈下降趋势,2008~2011年呈上升趋势,2011~2016年呈下降趋势。以2004年为分界点,在2004年之前,年径流量基本大于多年平均径流量,此时期属于偏丰水期;2004年之后,年径流量小于或略高于多年值,属于偏枯水期。图41991~2016年大屋场站年平均径流量滑动平均曲线2.2线性回归法使用线性回归法计算通城站年平均径流序列线性趋势,可得线性趋势线为x=0.0067t-11.294式中,x为年平均径流量,m3/s;t为年份。如图5所示,年径流量的线性趋势线呈上升趋势。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得到统计量T=1.11,已知n=53,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到tα/2?n-2=t0.025?51=2.01。||T<t0.025?51,因此通城站1964~2016年平均径流量线性趋势不显著。图51964~2016年通城站年平均径流线性趋势分析使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大屋场站年径流序列线性趋势,可得线性趋势线:x=-0.0265t+54.284如图6所示,年径流量的线性趋势线呈下降趋势。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得到统计量图2厦铺河上段(大屋场站控制流域)示意图1隽水河(通城站控制流域)示意水文站水系通城站控制流域水文站水系大屋场站控制流域通城大屋场林上048km01.252.55km··18

年径流序列,线性趋势,场站,径流


图41991~2016年大屋场站年平均径流量滑动平均曲线2.2线性回归法使用线性回归法计算通城站年平均径流序列线性趋势,可得线性趋势线为x=0.0067t-11.294式中,x为年平均径流量,m3/s;t为年份。如图5所示,年径流量的线性趋势线呈上升趋势。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得到统计量T=1.11,已知n=53,取显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到tα/2?n-2=t0.025?51=2.01。||T<t0.025?51,因此通城站1964~2016年平均径流量线性趋势不显著。图51964~2016年通城站年平均径流线性趋势分析使用线性回归法计算大屋场站年径流序列线性趋势,可得线性趋势线:x=-0.0265t+54.284如图6所示,年径流量的线性趋势线呈下降趋势。根据最小二乘法计算模型参数,得到统计量图2厦铺河上段(大屋场站控制流域)示意图1隽水河(通城站控制流域)示意水文站水系通城站控制流域水文站水系大屋场站控制流域通城大屋场林上048km01.252.55km··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通河流域近60年径流变化特征和趋势分析[J]. 王大超,杜丽芳,路贺,史伟明,张钰.  水利水电快报. 2019(04)
[2]水文气象序列趋势分析与变异诊断的方法及其对比[J]. 张应华,宋献方.  干旱区地理. 2015(04)
[3]长江源区1978—2009年径流极值序列变化趋势分析[J]. 褚茜茜,陈进,陈广才.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2)
[4]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及显著性检验[J]. 庞春花.  陕西水利. 2011(02)
[5]滑动平均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J]. 裴益轩,郭民.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01(01)

硕士论文
[1]水文时间序列的特性分析及预测研究[D]. 杜懿.广西大学 2018
[2]汾河上游径流演变特性分析及其预测方法研究[D]. 陈旭.太原理工大学 2015
[3]洮河干流洪水特性及变化趋势研究[D]. 朱佳君.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481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481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c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