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井间地震逆时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06:57
  井间地震角道集是地震资料偏移成像和地震资料解释的重要资料,在井间地震成像速度建模中有重要用途。由于井间地震资料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特点,通过逆时偏移方法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成像结果。但在逆时偏移中,偏移速度场的精度会极大地影响偏移成像的效果,如果偏移速度模型与实际速度相差较大,那么最终成像结果将会很差。因此需要利用速度分析方法得到最为接近真实速度的速度模型。由于角道集能够解决由于地震波传播路径引起的多解性问题,因此基于过角道集的速度分析方法是一种精度较高的偏移速度分析方法。井间地震波场较为复杂,因此本文首先对波场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井间资料处理流程。针对井间地震观测系统的特殊性,考虑到井间地震记录中包含上行反射波记录和下行反射波记录,从波动方程出发,推导了井间地震逆时偏移的波场外推公式,讨论了不同因素例如差分网格、稳定性条件和数值频散等对于方法精度和计算效率上的影响。本文依据逆时偏移的波动方程推导了局部偏移距成像点道集提取公式,进而给出了角度计算公式和角道集提取流程。基于模型数据测试在速度正确时得到了拉平的共成像点道集,测试了速度误差对井间共成像点道集的影响,实际资料试处理也得到了较好的...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井间地震逆时偏移速度分析方法研究


井间直达波路径示意图(v1ρ1

示意图,井间,直达波,路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学位论文弱。等于临界角时,反射能量近于为零,地震波以下层地层在上层介质中产生一定的扰动。形成一种特殊的“折射常反射,其能量也会对有效反射波产生一定的干扰。大于临界角时,地震波将不产生透射,反射系数接近于射,也称“超临界角反射”。广角反射由于没有透射波分量几乎全部集中于反射波。激发井接收井

示意图,时距曲线,井间,计算参数


图 2-4 井间反射波时距曲线计算参数示意图示,假设反射界面在震源激发井处的深度为 D1,在接收井 θ,震源与地面的距离为 Ds,检波器与地面的距离为 Dg,间的水平距离为 X。可以推导得到下式:2 2 2 2112 2211t [ ( ) 4( ) cos4 ( ) ( ) cos sin( )]s g ss g sX D D D DvX D D D D s g DX 。 θ 为 0 时,令 D1= D2=D,(2-3)式可简化为:2 21(2 )s gt D D D Xv 看出反射纵波斜率与直达波相近,小于管波和横波。除管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井间地震数据处理技术[J]. 杨迎春.  西部探矿工程. 2015(11)
[2]地震波逆时偏移中不同域共成像点道集偏移噪声分析[J]. 陈可洋,吴清岭,范兴才,陈树民,李来林,刘振宽.  岩性油气藏. 2014(02)
[3]逆时偏移中用Poynting矢量高效地提取角道集[J]. 王保利,高静怀,陈文超,张唤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1)
[4]叠前偏移共成像点道集的对比分析[J]. 张敏,李振春,张凯,朱莉.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1)
[5]改进衰减边界在TI介质正演模拟中的应用[J]. 张慧,李振春.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0(03)
[6]双程声波方程叠前逆时深度偏移的成像条件[J]. 何兵寿,张会星,魏修成,陈美年.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0(02)
[7]标量声波波动方程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J]. 陈可洋.  中国海上油气. 2009(04)
[8]组合吸收边界条件下VTI介质地震波场模拟[J]. 杜启振,李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2)
[9]垦71区块井间地震资料处理研究与应用[J]. 孔庆丰,王延光,左建军,魏国华,魏洪泉.  物探与化探. 2008(02)
[10]声波正演模拟中的人工边界问题[J]. 张毅.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07(04)

硕士论文
[1]逆时偏移成像及其角度道集计算[D]. 任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2]井间地震弹性波逆时偏移成像研究[D]. 杨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3]井间地震纵横波速度分析方法研究[D]. 邓盾.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
[4]交错网格高阶差分数值模拟及叠前逆时偏移[D]. 周学明.长安大学 2010
[5]横向各向同性介质有限差分法波场模拟方法研究[D]. 李宾.中国石油大学 2009
[6]三分量井孔地震资料波场分离与应用[D]. 宋海燕.中国石油大学 2009
[7]单程波方程的保幅偏移及其角度域成像[D]. 朱绪峰.中国石油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484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484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0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