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裂缝检测

发布时间:2021-12-02 04:43
  裂缝是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储层中裂缝的发育有助于改善储集层的性能,因此对于裂缝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国内外对裂缝油气藏的地震识别和预测技术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但由于裂缝成因和尺度问题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特别复杂,因此裂缝发育带的地震检测方法仍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可以预见,裂缝型油气藏将是21世纪全球油气产量重要的增长点。运用地球物理方法检测、识别和描述裂缝是检测裂缝最有效的手段。在测井方面,成像测井可以有效的了解裂缝发育的部位,识别出不同类型的裂缝。地震方面,横波分裂可以识别裂缝的发育部位,由于经济和环境考虑,通常采用纵波进行裂缝检测。叠后属性分析和基于岩石破裂准则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能有效地预测裂缝的发育带。本文即采用这种方法。本文针对敖南地区构造裂缝成因为主的情况,通过提取地震资料对裂缝敏感的属性,如相干体、均方根、瞬时频率、弧长、能量半衰时、蚂蚁体等多种属性,并采用多属性联合分析的方法,可以定性地检测裂缝。联合岩性裂缝数据,通过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工区内古今应力场主应力次应力分布情况,根据应力与裂缝参数的定量关系,给出裂缝发育的部位。将两者方法结合,建立了一套...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裂缝检测


地震属性提取方式

示意图,示意图,相干体技术,相干算法


的思路应用于地震数据中同相轴的检测,能度大小,高分辨率的相干体技术能预测裂缝这种方法对于地震构造解释有重要的参考作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第一代相代相干算法 C2(基于相似性)以及第三代相关(C1)算法算法如图所示意[30],A(xi, yi)为中心道,B( 沿 x 轴方向,AC 沿 y 轴方向。显然, 点的相关系数共同确定 A 点相干值,图 3-2 道或者 C 道为图中所示相邻道。当给定一即可由以下公式确定。

示意图,互相关系数,计算方法,示意图


图 3-2 两道互相关系数计算方法示意图12 21( , , ) ( , , )( , , ) ( , )i i i iri i i iru t x y u t n x yu t x y u t nx y 系数表达示中,相关时窗长度为 2ω+1。倾角。将上述两个公式取几何平均值则系数:( , , , )][max ( , , , )] i i y i in t m x y t m x y(t, m, xi, yi)代表搜索时移 m 所对应最大表搜索时移 n 所对应最大的 ρy(t,m,xi,yi)值基于互相关相干算法,就是先计算两个的平均算法求中心道在某时刻的相干系用来沿层来寻找两道最大相关值,如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叠后多属性分析在哈山西石炭系火山岩裂缝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汪勇,陈学国,王月蕾,桂志先.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04)
[2]相干技术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 杨涛涛,王彬,吕福亮,贺晓苏,鲁银涛,杨志力.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3)
[3]基于Manhattan距离的相干体技术的应用[J]. 刘海燕,刘财,刘洋,张营,高凤霞.  世界地质. 2013(01)
[4]储层古构造应力场模拟预测裂缝技术及其应用[J]. 蔡泽训.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02)
[5]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测井识别及评价技术综述与展望[J]. 赵军龙,巩泽文,李甘,冯春艳,白旭,蹇军,傅波,红岩.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02)
[6]地震裂缝预测技术研究进展[J]. 刘振峰,曲寿利,孙建国,董宁.  石油物探. 2012(02)
[7]地震属性在微断层解释中的应用[J]. 李建雄,崔全章,魏小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6)
[8]多属性微断裂解释技术[J]. 纪学武,彭忻,臧殿光,张延庆,聂刚,徐宝亮,黄川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S1)
[9]利用小波相干技术检测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带[J]. 倪根生,何建军,李琼,叶增炉.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1(02)
[10]蚂蚁追踪技术在潜山油藏裂缝预测中的应用[J]. 张淑娟,王延斌,梁星如,罗永胜,班彦红,许敏.  断块油气田. 2011(01)

博士论文
[1]裂缝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研究[D]. 汪勇.中国地质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地震多属性裂缝检测方法技术研究[D]. 顾雯.成都理工大学 2012
[2]小波相干技术及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D]. 叶增炉.成都理工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27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27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