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伊通盆地北部吴家屯热储评价及增强型地热系统潜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9 10:21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提升,传统化石燃料为主的的能源结构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及雾霾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寻找清洁的可再生替代能源是必经之路,地热能以其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清洁环保等特点逐渐被世界各国所重视。中国大陆310km范围内高温地热资源量为2.5×1025J(合857万亿吨标煤),深部高温地热资源的利用需要通过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EGS)实现。EGS的两个关键问题为储层压裂改造问题和热能稳定开采问题,本文基于伊通盆地北部万昌构造带研究区的地热地质资料主要对研究区EGS热能开采问题进行了研究。伊通盆地构造上位于郯庐断裂带北段,为新生代地堑式盆地。盆地内深大活动性断裂构成了深部地幔热源和上部热储层的热力通道;盆地基底大面积(超80%)花岗岩侵入体的分布,酸性岩体较高的导热率及其所含放射性元素,有效的将深部热量向上部储层传输;盆地新生界沉积层厚度达20006000m,很好的阻挡了储层地热能的散失。这些条件使得伊通盆地的大...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伊通盆地北部吴家屯热储评价及增强型地热系统潜力研究


中国及其他地区2016年一次能源消费柱状图

生态文明建设,替代能源,世界气象组织,专门委员会


图 1.2 中国 2016 年一次能源结构图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研究认为:人类工业化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在很大程度信度)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之一[3]。世界气象组织(WMO)体公报显示,在过去约 80 万年里,整个工业化前的冰期间冰期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保持在低于 280PPM,但在 2016 年已M[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未像过去的 150 年增长的那样快。ir Pollution Index,API)记录结果显示:中国国内大气中的SO2、N污染物逐年增多,空气质量在逐年下降,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城市的雾霾天气经常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解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可再生替代能源是必经之路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做到节能减排。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

示意图,示意图,热能,人工压裂


第一章 绪论体中,通过人工压裂等方法获得一个人工热储从而经济的采取低渗高地热能的系统。EGS 中两个核心问题为储层改造问题和热能开采问题造是通过水力压裂、化学刺激等手段使低孔隙率、低渗透率的高温岩缝系统。热能开采为换热工质(水或超临界二氧化碳)通过改造后高人工裂缝带出热量的过程。本文主要讨论高温地热的热能开采方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热资源潜力评价[J]. 王贵玲,张薇,梁继运,蔺文静,刘志明,王婉丽.  地球学报. 2017(04)
[2]《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热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J]. 刘瑞芳.  建设科技. 2017(10)
[3]地热系统类型划分与主控因素分析[J]. 张英,冯建赟,何治亮,李朋威.  地学前缘. 2017(03)
[4]岩石矿物鉴定的意义与方法探析[J]. 尹智春.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13)
[5]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J].   宁波节能. 2017 (01)
[6]增强型地热系统热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J]. 孙致学,徐轶,吕抒桓,徐杨,孙强,蔡明玉,姚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7]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J]. 姜光政,高堋,饶松,张林友,唐晓音,黄方,赵平,庞忠和,何丽娟,胡圣标,汪集旸.  地球物理学报. 2016(08)
[8]我国东南沿海干热岩赋存前景及与靶区选址研究[J]. 蔺文静,甘浩男,王贵玲,马峰.  地质学报. 2016(08)
[9]大庆徐家围子不同储层改造的干热岩潜力评估[J]. 郭亮亮,张延军,许天福,金显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2)
[10]共和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开采过程数值模拟[J]. 岳高凡,邓晓飞,邢林啸,蔺文静,刘峰,刘彦广,王贵玲.  科技导报. 2015(19)

博士论文
[1]干热岩裂隙渗流—传热试验及储层模拟评价研究[D]. 李正伟.吉林大学 2016
[2]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陈必光.清华大学 2014
[3]伊通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D]. 曹强.中国地质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伊通盆地烃源岩评价[D]. 郭婧.东北石油大学 2015
[2]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昌27井区天燃气成藏条件研究[D]. 吴慧.东北石油大学 2013
[3]伊通盆地基岩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D]. 邱玉超.东北石油大学 2012
[4]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储层特征及综合评价研究[D]. 苏飞.吉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78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78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a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