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基于岩石物理理论的致密砂岩等效模型构建及应用

发布时间:2022-01-15 09:30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进展,非常规致密砂岩油气逐渐成为人们所重视的新的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研究含水饱和岩石或者含烃饱和岩石能的地震波传播特征需要估算水饱和状态与烃饱和状态之间的岩石物理性质差异。通过研究岩石特性和弹性常数之间的经验公式和理论关系,主要包括介质的矿物组分、孔隙度、围岩应力和孔隙压力、孔隙流体类型和饱和度、各向异性等物性参数对岩石纵横波速度等弹性参数及衰减的影响。这些研究对地震正演模拟和反演结果的解释有着重要的作用。致密砂岩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经历复杂的成岩和构造作用改造,现今一般表现为岩性致密、孔隙小、喉道细、孔喉连通性差且非均质性强的特征。由于这些特征,常规砂岩岩石物理模型并不适用。因此,本文在分析了致密砂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假设条件建立了面向复杂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随后为了获得合适的判别条件,探讨了该模型中各参数对饱和岩石弹性参数的影响,分析了临界点前后特征,并总结该模型的适用范围。纵、横波速度及弹性参数是储层评价和流体识别的重要保证,在缺乏速度测井资料的情况下,岩石的纵横波速度及弹性参数可以通过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求取。然而该过程中的模型的输入参数具有不确定... 

【文章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岩石物理理论的致密砂岩等效模型构建及应用


岩石形状因压缩、拉伸、剪切发生形变

示意图,体应变,示意图,受力


表示体应变。图2-2是一个三维立方体受到应力前后的情况,对于三维立方体其受力后发生的体应变应表示为: VV(2-5)其中: 是体应变, V 是变化体积,V 是初始体积。

示意图,材料体积,模量,范围


[30],该岩石的有效模量将被限制在如图2-3所示的范围内,其精确数值依赖于几何细节。最简单但不一定是最佳的界限为Vogit-Reuss界限。Voigt平均为等应变模型,该模型假设压力方向平行于矿物及孔隙(流体)组分分布方向,因此,岩石各相的应变相同,通过空间提及平均方法得到:N 种成分的模量的Voigt上限VM 是[31]:1NV i iiM f M (2-16)Reuss平均则是假设应力方向垂直于矿物组分排布方向,因此,等效弹性模量的Reuss下限RM 是[32]:11NiiR ifM M (2-17)其中,if 表示第 i 种组份的体积分量,iM 表示第 种组份的任意一种弹性模量。图2- 3某材料体积模量范围示意图Fig2-3 range of bulk modulus range of a materialReuss平均描述的是孔隙流体中含悬浮颗粒情形下的等效模量,但实际中存在的各向同性混合物是无法达到Voigt界限的刚度的。公式中的M 可以是剪切模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致密砂岩气储层的岩石物理模型研究[J]. 王大兴.  地球物理学报. 2016(12)
[2]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建模研究现状与进展[J]. 印兴耀,刘欣欣.  石油物探. 2016(03)
[3]致密储层各向异性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及应用[J]. 印兴耀,刘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4]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在致密砂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边婧.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5(05)
[5]致密砂岩储层裂缝研究进展[J]. 丁文龙,王兴华,胡秋嘉,尹帅,曹翔宇,刘建军.  地球科学进展. 2015(07)
[6]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纵、横波速度反演方法[J]. 印兴耀,李龙.  石油物探. 2015(03)
[7]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评价方法与表征[J]. 丁文龙,尹帅,王兴华,张宁洁,张敏,曹翔宇.  地学前缘. 2015(04)
[8]致密砂岩纵、横波速度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 未晛,王尚旭,赵建国,邓继新.  石油物探. 2015(01)
[9]岩石物理驱动下地震流体识别研究[J]. 印兴耀,宗兆云,吴国忱.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01)
[10]致密油地质研究现状及展望[J]. 曹喆,柳广弟,柳庄小雪,袁云峰,王朋,牛子铖,张婧雅.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10)

博士论文
[1]深层致密砂岩气藏裂缝特征描述、识别及分布评价[D]. 李忠平.成都理工大学 2014
[2]地震岩石物理学及其应用研究[D]. 王炳章.成都理工大学 2008
[3]基于岩石物理的多元信息融合方法研究与应用[D]. 邵才瑞.中国石油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低渗致密储层岩石物理分析方法研究[D]. 叶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2]基于Gassmann方程的流体替换[D]. 史燕红.成都理工大学 2009
[3]低渗透油田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研究[D]. 董大鹏.成都理工大学 2007
[4]利用地震信息估计储层泥质含量及孔隙度的方法探讨[D]. 彭德丽.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



本文编号:3590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590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