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赣江上游潋水河水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2-01-27 12:43
  本文以赣江上游潋水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潋水河19672016年降雨、径流及输沙量实测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及小波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潋水河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并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降雨和人类活动对潋水河水沙变化的贡献率。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径流量变化特征。19672016年,潋水河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呈单峰型分布,最大径流量出现在5月底;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变差系数为0.60;整体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其变化阶段为:19671983年丰水期,19841991年为枯水期,19922002年为丰水期,20032014年为枯水期,20152016年为丰水期;径流量不存在明显突变点,存在28a、17a以及7a周期,其中28a为第一主周期。(2)输沙量变化特征。19672016年,潋水河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呈单峰型分配,最大输沙量出现在5月底;年际变化较大,变差系数为0.32,整体呈显著的减少趋势(p&l... 

【文章来源】:南昌工程学院江西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赣江上游潋水河水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技术路线图

地理位置,兴国县,平江


赣江上游潋水河水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2 研究区概况及方法2.1 研究区概况2.1.1 地理位置潋水河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的兴国县。兴国县东临宁都县、于都县,南连赣州市区,西接吉安万安县,西北与吉泰盆地相连,并与吉安市青原区以及泰和县搭界,北连吉安市永丰县。潋江镇位于兴国县西北部,地处潋水河与平江汇合处,南距赣州市区 82 km,北距江西省会南昌 346 km。兴国县位于雩山南麓,大部分面积属于赣江上游的平江流域,呈一个向南开敞的盆地,地形以红壤丘陵为主。平江是赣江东源贡水右岸最后一条大的支流。潋水河是平江的重要支流,位于兴国县东北部潋水河东村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 579 km2,约占兴国县国土总面积的 20 %,地理位置东经 115°30′50″~115°52′12″ 和北纬 26°18′04″~26°36′48″。

等值线图,年流量,实部,小波系数


3 潋水河水沙变化规律图 3.10 所示。在小波的变化范围内,潋水河年径流量的小波变换系数实部是以基准面为参考面随机上下波动变化的,其波动特性都得到清晰的显示,而且波动变化强度是以不同颜色所对应的数值来进行区分的。在图 3.10 中,可以有效地识别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量丰、枯交替变化以及其突变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出,潋水河径流量年际变化较为明显,由下至上依次存在着 4~9a、13~20a 以及 23~32a 等 3 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 23~32a 时间尺度年径流量的震荡周期最为明显,丰枯交替清晰,而且呈现出较好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全域性。而在 13~20a 和 4~9a 时间尺度上,径流量波动变化比较剧烈,极值点分布也不均匀,这表明在较小尺度范围中年径流量的周期振荡频率较高,具有突出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与水沙过程响应关系研究[J]. 陈琳,胡春宏,陈绪坚.  泥沙研究. 2018(04)
[2]赣江上游章水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 刘惠英,白桦.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03)
[3]1965~2011年赣江中上游年输沙量变化及影响因素[J]. 江辉,刘瑶,陈晓玲,刘惠英.  人民长江. 2017(24)
[4]红壤小流域水土治理模式及其环境效益分析[J]. 莫明浩,方少文,杨洁,宋月君.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7)
[5]1959-2014年赣江径流量变化特征[J]. 王莉莉.  江西科学. 2017(01)
[6]河流输沙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J]. 刘成,何耘,刘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7(01)
[7]60年来黄河河龙区间水沙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评价[J]. 欧阳潮波,王文龙,田勇,田世民.  泥沙研究. 2016(04)
[8]赣江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J]. 顾朝军,穆兴民,高鹏,万小星.  泥沙研究. 2016(03)
[9]河龙区间近55a降雨侵蚀力与河流输沙量动态变化分析[J]. 付金霞,张鹏,郑粉莉,关颖慧,高燕.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2)
[10]基于SWAT模型的青龙河流域气候变化径流响应研究[J]. 屈吉鸿,石红旺,李志岩.  水力发电学报. 2015(04)

博士论文
[1]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异对径流泥沙的影响[D]. 唐丽霞.北京林业大学 2009
[2]近50a来中国西北气候变化及其水文响应分析[D]. 翟禄新.兰州大学 2008
[3]水文要素对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以和田河流域为例[D]. 黄领梅.西安理工大学 2005
[4]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河川径流及土壤水文的影响[D]. 穆兴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612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12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d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