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地球物理论文 >

地震资料叠前反演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8 18:25
  地震资料的处理和反演从叠后走向叠前是现行地震勘探的发展趋势。以叠前时间偏移和AVO反演技术相结合的叠前弹性参数反演方法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该方法为岩性和隐蔽性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识别方法。依据大庆油田萨北过渡带资料,本文首先进行了叠后波阻抗反演的研究和应用,叠后波阻抗在该区可有效区分砂泥岩,但是对于构造和沉积复杂地区,叠后反演的应用就受到很大限制,所以需要进行叠前反演的研究和应用。叠前反演的理论基础是Zoeppritz方程,为便于实际应用,需要对Zoeppritz方程进行各种简化和近似,本文给出了计算不同弹性参数的近似公式,并对不同入射角范围的地震数据进行理论试算,对比分析了Zoeppritz方程不同近似公式的精度和应用限制条件,为实际叠前反演的计算提供了重要参考。叠前反演的基础是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处理,在叠前反演计算中,主要进行岩石物理分析、地震资料分析和预处理、层位标定和时深度关系确立、井资料预处理和敏感弹性参数分析等步骤。其中地震资料(CRP道集)品质是决定叠前反演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叠前时间偏移的CRP道集特点,提出了CRP道集的优化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提高信噪比的叠前... 

【文章来源】: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省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地震资料叠前反演方法研究


地震褶积模型

示意图,波阻抗反演,叠后,示意图


震反演过程中,单靠波阻抗不能区分储层、非储层声波重构技术进行相应拟声波地震反演,以满足储是把对岩性、储层变化较为敏感的密度、伽马、电的新的声波曲线。新的声波曲线具备原始测井曲线信息,既能反映地层速度和波阻抗的变化,又能反多种方法,实现手段也很多,其基本思路是通过高的高低频分量,然后进行组合,得到既符合基本地的拟声波曲线。得到的拟声波曲线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线的低频趋势线是否符合地质规律,即由浅到深地的压实效应规律;线的高频变化趋势是否能够较好的区分岩性和储层曲线进行约束地震反演的结果能否与其他测井曲线抗反演方法过程

地震子波


的各种属性体,进而和地震资料的振幅属性和研究区已知的沉积相带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的岩石类型,波阻抗反演剖面上表现的属性和特征不同,需要根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和地质条件进行具体分析。1.3 萨北过渡带叠后波阻抗反演所研究的萨北开发区位于大庆长垣萨尔图构造的北部。萨北开发区是一个背斜构造油藏,构造倾角小,一般为 1-2 度。含油面积 118.8 平方公里,油田南北长约 9.5 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 17 公里。地质储量 61290 万吨,可采储量 25363 万吨。储油层为大庆长垣中部含油面积组合(包括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属白垩统嫩江组、姚家组和青山口组。以细砂岩、细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为主,油藏埋藏深度为 900-1200 米。油田经过长期开发,已经完成三维地震满覆盖,发现了中生界萨尔图、葡萄花等含油气层系,其中萨尔图油层是研究的重点。运用 Jason 软件对建立的实体模型进行反演计算,根据连井线的反演试验,合理选取反演参数,最终得到反演波阻抗剖面。根据上述流程,在进行预处理之后,从所有井中提取波阻抗反演应用的综合地震子波。如图 1.3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叠前地震反演关键技术及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J]. 殷文.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6)
[2]泊松比参数直接反演方法在储层油气检测中的应用[J]. 李红梅.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6)
[3]叠前地震反演精度影响因素[J]. 王玉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01)
[4]基于射线理论的角度道集提取方法综述[J]. 张广智,王文龙,印兴耀,李超.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1(05)
[5]混合相位地震子波提取及应用[J]. 崔庆辉,芮拥军,尚新民,付萍,江明川.  石油物探. 2011(05)
[6]非线性AVO反演方法研究[J]. 魏超,郑晓东,李劲松.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8)
[7]密度及泊松比参数叠前地震反演技术应用研究[J]. 慎国强,李海涛,王玉梅,董月昌.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3)
[8]基于共炮偏移与谐波分解的AVO反演[J]. 首皓,姚逢昌,曹宏,刘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1)
[9]基于频率域高阶有限差分法的正演模拟及并行算法[J]. 殷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01)
[10]叠前地震反演技术的进展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 苑书金.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3)

博士论文
[1]AVO三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 陈建江.中国石油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15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15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e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