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力变化的余震频次研究 ——以汶川地震序列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12 17:12
在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计算的基础上,结合速率状态依从摩擦定律,研究与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关联的“直接”余震频次。研究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直接”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影响与震级有关,“直接”余震持续时间与震级反相关。ML4以上“直接”余震持续时间约为主震后15~16个月,ML3.5以上“直接”余震持续时间接近60个月。2、汶川地震主震破裂带、尤其是主震破裂带南段的“直接”余震频次明显低于实际,其原因在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导致的主震破裂面上应力水平的降低。3、在前述“直接”余震活动持续时段内,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直接”余震占全部余震的比例约为44.7%~48.6%。这意味着,即使在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有效”作用时段内,主震破裂面上也大约有50%的余震活动不是缘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直接影响,这些余震可能与震后余滑及粘弹松弛等时间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关。4、系统讨论了模型参数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模拟计算的“直接”余震频次与等效摩擦系数’值及G-R关系b值正相关,较高的’值和b值导致较高的“直接”余震频次,但总体上不影响余震在空间上的衰减趋势。因而,符合实...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由Landers、BigBear、JoshuaTree地震导致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bars)
Landers7.3级地震余震数量空间分布及线性衰减模拟结果(引自Hainzl等(2010a))
莫尔包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0年MS7.1级玉树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以及对2011年MS5.2级囊谦地震的影响[J]. 单斌,李佳航,韩立波,房立华,杨嵩,金笔凯,郑勇,熊熊.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9)
[2]1976年唐山MS7.8地震余震序列持续时间及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意义[J]. 仲秋,史保平. 地震学报. 2012(04)
[3]双层黏弹介质模型条件下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特征[J]. 蒋海昆,吴琼,宋金,李金,曲均浩.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4)
[4]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J]. 宋金,蒋海昆. 中国地震. 2011(04)
[5]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J]. 王莹,吴小平,赵韬. 地震学报. 2011(05)
[6]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J]. 邵志刚,周龙泉,蒋长胜,马宏生,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8)
[7]龙门山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J].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罗兴华,吕智勇. 第四纪研究. 2010 (04)
[8]Ms8.0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J]. 解朝娣,朱元清,Xinglin LEI,于海英,虎雄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6)
[9]基于时-空ETAS模型给出的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和强震潜在危险区[J]. 蒋长胜,庄建仓.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2)
[10]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J]. 郭祥云,陈学忠,李艳娥. 地震. 2010(01)
硕士论文
[1]汶川余震活动的固体潮触发研究[D]. 李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2
本文编号:3622113
【文章来源】: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市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由Landers、BigBear、JoshuaTree地震导致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bars)
Landers7.3级地震余震数量空间分布及线性衰减模拟结果(引自Hainzl等(2010a))
莫尔包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0年MS7.1级玉树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以及对2011年MS5.2级囊谦地震的影响[J]. 单斌,李佳航,韩立波,房立华,杨嵩,金笔凯,郑勇,熊熊.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9)
[2]1976年唐山MS7.8地震余震序列持续时间及对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意义[J]. 仲秋,史保平. 地震学报. 2012(04)
[3]双层黏弹介质模型条件下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特征[J]. 蒋海昆,吴琼,宋金,李金,曲均浩.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4)
[4]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J]. 宋金,蒋海昆. 中国地震. 2011(04)
[5]震源参数因素对玉树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图像及其与余震活动统计关系的影响[J]. 王莹,吴小平,赵韬. 地震学报. 2011(05)
[6]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对周边断层地震活动的影响[J]. 邵志刚,周龙泉,蒋长胜,马宏生,张浪平.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8)
[7]龙门山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J]. 王椿镛,楼海,姚志祥,罗兴华,吕智勇. 第四纪研究. 2010 (04)
[8]Ms8.0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空间分布及其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J]. 解朝娣,朱元清,Xinglin LEI,于海英,虎雄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6)
[9]基于时-空ETAS模型给出的川滇地区背景地震活动和强震潜在危险区[J]. 蒋长胜,庄建仓. 地球物理学报. 2010(02)
[10]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J]. 郭祥云,陈学忠,李艳娥. 地震. 2010(01)
硕士论文
[1]汶川余震活动的固体潮触发研究[D]. 李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2
本文编号:3622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2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