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波形反演的中等地震震源参数及破裂方向性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8 17:56
和强震(M7+)相比,中等地震(M6)基本可以近似为点源,并通过震源机制解、质心深度等参数描述。同时中等地震的有限源效应比小地震显著,破裂尺度、破裂方向等有限源参数在部分情形下可以比较准确测定。震源参数不仅为地震灾害评估提供关键信息,同时震源机制解、破裂方向性等参数能够反映区域应力状态及断层特征,震源深度可以反映介质的流变性质。因此,震源参数的准确测定是地震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的第一章中概略介绍了震源参数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第二章中,作者利用新疆地震台网的宽频带近震数据和GSN台网的宽频带远震波形数据,对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Ms6.6级地震,利用CAP方法分别进行近震、远震单独反演以及联合反演,得出此次地震的矩震级为6.3,震源深度为19km,震源断层面解为:节面Ⅰ:293°/62°/152°,节面Ⅱ:37°/66°/30°。为确定发震断层面,使用了hypoDD方法对Ms>=2的余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了余震序列空问分布,发现余震序列呈现出北西西走向,从而推断节面Ⅰ可能为此次地震的物理破裂面。此次地震可能是天山地区南北向的挤压导致北西西...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
1.3 波形自动反演系统
1.4 地震破裂方向性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疆新源Ms6.6地震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
2.1 引言
2.2 方法和数据
2.2.1 反演震源机制的CAP方法
2.2.2 地震重定位方法
2.2.3 数据资料以及速度模型
2.3 结果
2.3.1 震源机制解
2.3.2 远震深度震相pP确认震源深度
2.3.3 余震分布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东天山地区震源机制自动化反演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的格林函数库
3.3 震源机制的波形反演
3.4 震源机制反演实例
3.4.1 十个五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3.4.2 四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3.5 讨论与结论
3.5.1 挑选质量良好的波形数据
3.5.2 程序并行运行以减少反演耗时
3.5.3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相对质心震中的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测定方法
4.3 方法在2008年盈江地震中的应用
4.4 讨论与结论
4.4.1 定位误差的影响
4.4.2 发震时刻不准确的影响
4.4.3 速度结构模型不准确的影响
4.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果
5.2 创新与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J]. 王卫民,郝金来,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4)
[2]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J]. 曾祥方,罗艳,韩立波,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4)
[3]基于局部一维模型与走时标定的区域三维速度模型构建技术研究[J]. 张慧民,靳平,刘文学,李欣,张锐迎. 地震学报. 2013(02)
[4]2010年河南太康MS4.6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J]. 韩立波,蒋长胜,包丰.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9)
[5]2010年高雄地震震源参数的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J]. 陈伟文,倪四道,汪贞杰,曾祥方,韦生吉.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7)
[6]2011年1月19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J]. 谢祖军,郑勇,倪四道,熊熊,王行舟,张炳.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5)
[7]玉树M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J]. 刘巧霞,杨卓欣,莘海亮,李源,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1)
[8]新疆和周边地区地壳厚度和Vp/Vs比值变化的接收函数约束[J]. 刘文学,刘贵忠,周刚,李欣,张慧民,徐恒垒.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8)
[9]2003年云南大姚两次强震破裂区重叠程度的研究[J]. 包丰,倪四道,汪贞杰,王伟涛,闻学泽,刘强. 地震学报. 2011(03)
[10]Comparison of ground truth location of earthquake from InSAR and from ambient seismic noise: A case study of the 1998 Zhangbei earthquake[J]. Jun Xie 1,2 Xiangfang Zeng 2, Weiwen Chen 2 and Zhongwen Zhan 3 1 CAS Key Laboratory of Geodynamical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Wuhan 430077, China 2 Mengcheng National Geophysical Observatory,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3 Seismological Laborator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 91125, USA. Earthquake Science. 2011(02)
博士论文
[1]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D]. 韦生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D]. 陈建波.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08
本文编号:3692784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震源机制解反演方法
1.3 波形自动反演系统
1.4 地震破裂方向性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新疆新源Ms6.6地震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
2.1 引言
2.2 方法和数据
2.2.1 反演震源机制的CAP方法
2.2.2 地震重定位方法
2.2.3 数据资料以及速度模型
2.3 结果
2.3.1 震源机制解
2.3.2 远震深度震相pP确认震源深度
2.3.3 余震分布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东天山地区震源机制自动化反演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的格林函数库
3.3 震源机制的波形反演
3.4 震源机制反演实例
3.4.1 十个五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3.4.2 四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3.5 讨论与结论
3.5.1 挑选质量良好的波形数据
3.5.2 程序并行运行以减少反演耗时
3.5.3 结论
第四章 基于相对质心震中的地震破裂方向性测定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测定方法
4.3 方法在2008年盈江地震中的应用
4.4 讨论与结论
4.4.1 定位误差的影响
4.4.2 发震时刻不准确的影响
4.4.3 速度结构模型不准确的影响
4.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果
5.2 创新与特色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J]. 王卫民,郝金来,姚振兴.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4)
[2]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J]. 曾祥方,罗艳,韩立波,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4)
[3]基于局部一维模型与走时标定的区域三维速度模型构建技术研究[J]. 张慧民,靳平,刘文学,李欣,张锐迎. 地震学报. 2013(02)
[4]2010年河南太康MS4.6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的精确确定[J]. 韩立波,蒋长胜,包丰.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9)
[5]2010年高雄地震震源参数的近远震波形联合反演[J]. 陈伟文,倪四道,汪贞杰,曾祥方,韦生吉.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7)
[6]2011年1月19日安庆ML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研究[J]. 谢祖军,郑勇,倪四道,熊熊,王行舟,张炳.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5)
[7]玉树MS7.1级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发震构造分析[J]. 刘巧霞,杨卓欣,莘海亮,李源,沙成宁.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1)
[8]新疆和周边地区地壳厚度和Vp/Vs比值变化的接收函数约束[J]. 刘文学,刘贵忠,周刚,李欣,张慧民,徐恒垒. 地球物理学报. 2011(08)
[9]2003年云南大姚两次强震破裂区重叠程度的研究[J]. 包丰,倪四道,汪贞杰,王伟涛,闻学泽,刘强. 地震学报. 2011(03)
[10]Comparison of ground truth location of earthquake from InSAR and from ambient seismic noise: A case study of the 1998 Zhangbei earthquake[J]. Jun Xie 1,2 Xiangfang Zeng 2, Weiwen Chen 2 and Zhongwen Zhan 3 1 CAS Key Laboratory of Geodynamical Laboratory, 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physics, Wuhan 430077, China 2 Mengcheng National Geophysical Observatory,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 China 3 Seismological Laborator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asadena CA 91125, USA. Earthquake Science. 2011(02)
博士论文
[1]稀疏台网震源参数方法研究[D]. 韦生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新疆地震构造特征研究[D]. 陈建波.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2008
本文编号:3692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69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