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04 20:02
云南地区作为“南北地震带”与“川滇菱形块体”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地学构造划分的重叠部分,是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全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同时,云南地区处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带东部的位置,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被用来探索青藏高原动力学。所以关于云南地区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其中也包括震源机制解和应力场方面的研究,但针对滇西南及邻区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选取了滇西南及邻区(97°E-102°E,21°N-26°N)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其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特征,对深入探究其构造活动与动力学意义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CAP方法反演出了研究区域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ML3.5及以上地震的部分震源机制解,共计74个,收集了截止至2014年的511个历史震源机制解数据,总计得到研究区域共585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同时利用这些数据基于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分别以1°×1°、0.5°×0.5°的步长划分网格反演了研究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初步得出了应力场特征。研究区域的震源机制解以走滑型震源机制为主,占所有震源机制解数据的74%,与云南地区的走滑构造背...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2 CAP反演方法
2.3 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
第三章 滇西南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
3.1 震源机制解反演
3.2 滇西南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特征
3.3 地震深度特征
第四章 滇西南及邻区构造应力场
4.1 应力场反演
4.2 滇西南及邻区的应力场特征
第五章 对网格内是否满足应力场均匀性假设的讨论
5.1 以东构造结为例反演应力场
5.2 被反演网格内应力场均匀性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乳山序列地震分布与震源区速度结构的关系[J]. 曲均浩,王长在,刘方斌,周少辉,郑建常,李新凤,张芹. 地震地质. 2019(01)
[2]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构造意义[J]. 白玲,李国辉,宋博文.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2)
[3]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孙业君,赵小艳,黄耘,杨浩,李锋. 地震地质. 2017(02)
[4]The Grid Search Algorithm of Tectonic Stress Tensor Based on Focal Mechanism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Boundary Zone of China, Vietnam and Laos[J]. Yongge Wan,Shuzhong Sheng,Jichao Huang,Xiang Li,Xin Ch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05)
[5]由震源机制解推断唐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分段特征[J]. 杨雅琼,王晓山,万永革,盛书中,陈婷. 地震学报. 2016(04)
[6]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的误差分析:以胶东半岛两次显著中等地震为例[J]. 郑建常,林眉,王鹏,徐长朋.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7]利用CAP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J]. 杨军,苏有锦,陈佳,叶泵,李孝宾,金明培,王宝善. 中国地震. 2014(04)
[8]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J]. 严川,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9]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Ms5.7、Ms5.6地震震源破裂特征与发震构造研究[J]. 吕坚,郑秀芬,肖健,谢祖军,曾新福,黎斌,董非非.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8)
[10]四川芦山地震区域构造环境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 何玉林.成都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云南地区地壳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D]. 贾源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
[2]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应力场及其对壳幔变形的指示[D]. 徐志刚.南京大学 2017
[3]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D]. 李君.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6
[4]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机制研究[D]. 陈云雁.云南大学 2015
[5]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D]. 罗钧.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3
[6]云南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D]. 常利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5
本文编号:3708902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2 CAP反演方法
2.3 阻尼应力张量反演方法
第三章 滇西南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
3.1 震源机制解反演
3.2 滇西南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特征
3.3 地震深度特征
第四章 滇西南及邻区构造应力场
4.1 应力场反演
4.2 滇西南及邻区的应力场特征
第五章 对网格内是否满足应力场均匀性假设的讨论
5.1 以东构造结为例反演应力场
5.2 被反演网格内应力场均匀性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乳山序列地震分布与震源区速度结构的关系[J]. 曲均浩,王长在,刘方斌,周少辉,郑建常,李新凤,张芹. 地震地质. 2019(01)
[2]2017年西藏米林6.9级地震震源参数及其构造意义[J]. 白玲,李国辉,宋博文.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12)
[3]云南地区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J]. 孙业君,赵小艳,黄耘,杨浩,李锋. 地震地质. 2017(02)
[4]The Grid Search Algorithm of Tectonic Stress Tensor Based on Focal Mechanism Dat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Boundary Zone of China, Vietnam and Laos[J]. Yongge Wan,Shuzhong Sheng,Jichao Huang,Xiang Li,Xin Che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05)
[5]由震源机制解推断唐山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分段特征[J]. 杨雅琼,王晓山,万永革,盛书中,陈婷. 地震学报. 2016(04)
[6]CAP方法反演震源机制的误差分析:以胶东半岛两次显著中等地震为例[J]. 郑建常,林眉,王鹏,徐长朋.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2)
[7]利用CAP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J]. 杨军,苏有锦,陈佳,叶泵,李孝宾,金明培,王宝善. 中国地震. 2014(04)
[8]一种地方与区域地震震源机制反演技术:广义极性振幅技术(一)——原理与数值实验[J]. 严川,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8)
[9]2012年9月7日云南彝良Ms5.7、Ms5.6地震震源破裂特征与发震构造研究[J]. 吕坚,郑秀芬,肖健,谢祖军,曾新福,黎斌,董非非.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8)
[10]四川芦山地震区域构造环境与构造应力场特征[J]. 张红艳,谢富仁,崔效锋.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青藏高原东缘主干断裂活动性及其构造变形模式研究[D]. 何玉林.成都理工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云南地区地壳结构的双差层析成像研究[D]. 贾源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8
[2]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壳应力场及其对壳幔变形的指示[D]. 徐志刚.南京大学 2017
[3]川滇地块东边界及邻区震源机制解与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D]. 李君.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6
[4]云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机制研究[D]. 陈云雁.云南大学 2015
[5]川滇块体及周边现今震源机制和应力场特征研究[D]. 罗钧.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3
[6]云南地区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D]. 常利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5
本文编号:3708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708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