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地下水位动态特征与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4-05-22 04:37
地下水是秦岭北麓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研究该区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秦岭北麓的户县平原区为例,根据地下水埋深、气象、水文资料,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运用克里金插值方法、主成分投影-聚类耦合模型,研究1980~2019年地下水位时空演变过程,以影响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划分地下水动态类型,分析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2019年地下水位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年际变幅较大,而冲洪积扇前缘相对较小;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类型可划分为水文型、降雨入渗-开采型、径流型、降雨入渗-水文-开采型4类;研究区地下水位态变化的主要外在影响因素为降雨、河流径流、开采。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3980407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图1研究区位置、地貌图
研究所用地下水埋深数据来源于“陕西省地下水监测资料”与2019年4、5月份2期地下水位统测;降雨量数据来源于户县气象站;渭河径流量数据来源于咸阳水文站;涝河径流量数据来源于涝峪口水文站。2.2研究方法
图2地下水位年际变幅图
1990~2002年,地下水位平均下降3.3m。在涝河冲洪积扇和山前洪积平原地区,除其扇顶地下水位上升外,其余地方均表现为下降,降幅0~5m不等,且由南向北递增。在渭河阶地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超过5m,其中部分地区降幅达到8m以上。渭河漫滩处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2~5m,小范....
图3观测孔主成分投影值散点图
以研究区2008年1~12月数据较完整的13眼地下水动态观测孔月平均埋深资料为基础,构建原始矩阵。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拟线性变化处理,应用主成分投影-聚类模型,计算得到13眼地下水动态观测孔的投影值和聚类结果。投影结果及聚类效果分别见图3、图4。图4观测孔聚类效果图
图4观测孔聚类效果图
图3观测孔主成分投影值散点图依据图4的聚类效果图并以投影差值的累积值δi为表征,可将研究区13眼观测孔分为5类:(1)0≤δi≤0.5,观测孔号为570,分布于渭河漫滩。(2)0.5<δi≤1,观测孔号为552、565、571、561、566、562、568,分布于渭河阶地。(....
本文编号:3980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398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