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波(P-SV)速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4-11-10 20:21
如今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迅速,勘探目标也愈加的复杂化,地震资料的处理与反演解释逐渐走向一体化。基于声波假设理论的纵波勘探有时不能够提供足够丰富的信息。由此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相比于纵波勘探,横波往往能够携带更为丰富的地下岩石物性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岩性反演、裂隙参数提取以及含气性检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地下存在高速层或含气地层时会使纵波振幅大幅衰减从而造成对下方构造的屏蔽现象,而横波勘探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横波激发成本较高,往往利用转换波来代替横波。转换波的资料处理是做好后续反演解释的基础,然而由于转换波传播机制比纵波要复杂很多,所以目前比较成熟的纵波处理技术对转换波不再适用。速度分析又是转换波准确成像的关键,所以研究转换波速度分析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转换波叠加速度分析、叠前偏移速度分析到走时层析速度反演这样一套转换波的时间深度域联合的速度分析方法。其中,叠加速度分析为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提供参考速度,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为层析速度反演提供初始速度场,最终通过层析速度迭代反演得到精度较高的速度场用于偏移成像。在叠加速度分析部...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转换波地震勘探
1.2.2 速度层析反演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转换波叠加速度分析
2.1 转换波传播机制
2.2 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
2.2.1 转换点位置坐标的计算
2.2.2 角度扫描法转换点位置计算
2.2.3 转换点面元化
2.3 基于共转换点道集的转换波速度分析与叠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
3.1 基于等效偏移距的纵波叠前时间偏移及速度分析
3.1.1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原理
3.1.2 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及速度分析
3.2 基于等效偏移距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及速度分析
3.2.1 共转换散射点道集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
3.2.2 影响共转换散射点道集的因素
3.2.3 共转换散射点道集的优势
3.3 模型试算
3.4 实际资料试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换波成像域走时层析反演原理
4.1 层析速度反演概述
4.2 转换波走时层析反演方程
4.2.1 纵波走时层析反演方程
4.2.2 转换波走时层析反演方程
4.3 射线追踪与灵敏度矩阵的求取
4.3.1 常速度梯度法射线追踪基本原理
4.3.2 常速度梯度法射线追踪及灵敏度矩阵求取的实现
4.4 走时残差的求取
4.4.1 剩余曲率的拾取
4.4.2 转换波走时残差与深度残差转换
4.5 LSQR算法
4.6 转换波多级联合速度分析流程及资料试算分析
4.6.1 模型试算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1903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转换波地震勘探
1.2.2 速度层析反演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转换波叠加速度分析
2.1 转换波传播机制
2.2 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
2.2.1 转换点位置坐标的计算
2.2.2 角度扫描法转换点位置计算
2.2.3 转换点面元化
2.3 基于共转换点道集的转换波速度分析与叠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
3.1 基于等效偏移距的纵波叠前时间偏移及速度分析
3.1.1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原理
3.1.2 基于共散射点道集的叠前时间偏移及速度分析
3.2 基于等效偏移距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及速度分析
3.2.1 共转换散射点道集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
3.2.2 影响共转换散射点道集的因素
3.2.3 共转换散射点道集的优势
3.3 模型试算
3.4 实际资料试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换波成像域走时层析反演原理
4.1 层析速度反演概述
4.2 转换波走时层析反演方程
4.2.1 纵波走时层析反演方程
4.2.2 转换波走时层析反演方程
4.3 射线追踪与灵敏度矩阵的求取
4.3.1 常速度梯度法射线追踪基本原理
4.3.2 常速度梯度法射线追踪及灵敏度矩阵求取的实现
4.4 走时残差的求取
4.4.1 剩余曲率的拾取
4.4.2 转换波走时残差与深度残差转换
4.5 LSQR算法
4.6 转换波多级联合速度分析流程及资料试算分析
4.6.1 模型试算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1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dqwllw/4011903.html
上一篇:格林-安普特降雨径流模型改进及初步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