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Z箍缩动态黑腔内辐射温度与均匀性以及烧蚀层界面不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6:04
【摘要】:实现可控惯性约束聚变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Z箍缩动态黑腔驱动惯性约束聚变过程中,辐射转化效率非常高,获得X射线能量成本较低,聚变能量增益较大,因此Z箍缩动态黑腔是驱动惯性约束聚变中比较有竞争力的方案之一。研究和探讨Z箍缩动态黑腔驱动惯性约束聚变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实现动态黑腔驱动聚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Z箍缩动态黑腔驱动聚变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比如动态黑腔内辐射转化效率问题,聚变靶丸周围辐射均匀性问题,以及所有间接驱动聚变都必须考虑的流体不稳定性问题。本文从丝阵内爆过程中的零维模型出发,在辐射流体力学框架下,结合等离子体壳撞击泡沫柱的冲击动力学过程,对影响动态黑腔内辐射温度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动态黑腔内靶丸表面辐射不均匀性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对烧蚀层内界面和外界面的流体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辐射流体力学程序的理论模型以及状态方程和辐射不透明参数的计算程序,并和国际知名辐射流体力学程序以及相关实验进行了比对,验证了辐射流体力学程序和参数的准确性。对动态黑腔内辐射的产生过程以及辐射的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黑腔内的X射线主要来源于冲击压缩过后高温泡沫的热辐射,所得到的辐射能谱近似于黑体谱;通过对不同能群下辐射传播过程的研究,发现大部分辐射在泡沫中以辐射热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少部分高能X射线以高速甚至亚光速穿透泡沫。基于等离子体壳撞击泡沫的冲击动力学过程,对动态黑腔内的能量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分两种情况分别建立了理论模型,研究了影响黑腔内辐射温度的主要因素,并使用辐射流体力学模拟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泡沫柱使用比热容较低的材料可以增加黑腔内的辐射温度;减少泡沫密度可以增加黑腔内的辐射温度,但同时减少了泡沫柱所获得的内能;另外在等离子体壳密度大于泡沫密度条件下,降低等离子体壳密度也可以增加黑腔内的辐射温度;在相同电流脉冲条件下,丝阵负载质量应当稍大于零维最优负载质量,这样黑腔内的辐射温度较高。其次,研究了动态黑腔内靶丸表面辐射不均匀性问题,并分析了主要原因。认为柱形辐射热波到达靶丸表面所存在的时间差会导致靶丸表面辐射不均匀性。通过辐射流体力学模拟对等离子体壳斜碰撞泡沫柱、球形等离子体壳碰撞泡沫柱以及带有扰动的等离子体壳撞击泡沫柱对黑腔内靶丸表面辐射不均匀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壳斜碰撞泡沫会增加靶丸表面辐射不均匀性,导致靶丸不对称内爆;和靶丸弧形方向相同的球形等离子体壳碰撞泡沫时,会改善靶丸表面的均匀性。等离子体壳上的扰动不会影响黑腔内的辐射均匀性,但会增加黑腔内辐射漏失和降低黑腔内辐射温度,而且扰动振幅越大,扰动波长越小,辐射漏失越严重。此外,对透过泡沫柱直接烧蚀靶丸的高能X射线也进行了探讨,在间接驱动聚变的高温条件下(250-300eV),这部分高能X射线可能是导致靶丸内爆呈棒槌形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烧蚀层外界面和内界面扰动的发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烧蚀层外界面,增加烧蚀速度或者增加烧蚀等离子体外喷速度或者减少冲击波波后声速可以抑制烧蚀面处的烧蚀RM(Richtmyer-Meshkov)不稳定性;在塑料烧蚀层中掺杂高Z元素可以抑制烧蚀RM不稳定性的增长。增加烧蚀速度和烧蚀面特征长度可以减少烧蚀RT(Rayleigh Taylor)不稳定性;掺杂高Z元素后的塑料靶中扰动随时间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烧蚀层加速度减小,使用本文所提出的RT线性增长率公式剔除加速度的影响后,发现纯塑料靶中的扰动增长随烧蚀层运动路程反而较慢。在烧蚀层内界面,经典RM不稳定性的增长和烧蚀层的密度以及烧蚀压相关;相比于CH塑料,烧蚀层使用Be时内界面扰动增长较慢;辐射脉冲对界面扰动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甚至能改变扰动的增长方向。辐射持续烧蚀时,烧蚀层内界面扰动并不会明显增大,只有在烧蚀减弱后,烧蚀面所产生的稀疏波减速界面,触发界面RT不稳定性后,界面扰动才会剧烈增长。另外,研究发现通过调制辐射脉冲的形状,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烧蚀层内界面扰动的增长。
【图文】:

地球,能源,年限,核能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燃料只能维持人代社会需要环境友好的能源产品,,核能是一种绿色、能源。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核能具有非常大的。核能可以通过重核裂变或者轻核聚变得到。重核裂界各地得到了广泛利用,但核裂变能的利用也存在许会产生大量难以处理的核废物;二是日本福岛核事故关注;三是地球上核裂变的原料随着核裂变反应堆的也在慢慢减少。如图 1.1 所示,地球上裂变原料铀的储求几十年,即使通过先进的裂变增殖技术也只能勉强一种更加清洁、安全的能源,聚变相对裂变具有更大用的燃料氘在海水含量非常丰富,用来产生氚的锂同能满足人类几百年的能源需求,如果再算上海水中6L百万年。因此在地球上实现受控核聚变, 将能够为人类源,从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污染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L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华飞;姚秀荣;程海明;张幸红;刘兆晶;;热防护用轻质烧蚀材料现状与发展[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2 曲明哲;;有机硅耐烧蚀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1期

3 冯乐键 ,吴心平;烧蚀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J];推进技术;1988年02期

4 罗永康,彭维舟,王为民;烧蚀复合材料用酚醛树脂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1988年05期

5 姜宗林,刘杰克,许嘉玉;再入端头烧蚀外形照片量化处理方法的研究[J];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1988年02期

6 孙维钧;固体火箭发动机用高性能有机硅烧蚀材料研究[J];兵工学报;1989年03期

7 何洪庆;喷管内衬烧蚀研究的进展[J];兵工学报;1989年04期

8 吴晓宏;陆小龙;李涛;易忠;;轻质烧蚀材料研究综述[J];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年04期

9 张开;代模栏;张琳;;火箭喷管用烧蚀材料(摘要)[J];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80年01期

10 郑顺兴;烧蚀材料与耐烧蚀酚醛树脂[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多太;张曦;;阻火、阻燃与聚氨酯硬泡的防火技术航天烧蚀材料的民用化[A];第十四次全国环氧树脂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暨学会长三角地区分会第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赵波;;非烧蚀材料中的氧扩散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唐红艳;王继辉;冯武;张莉;;耐烧蚀材料的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唐红艳;王继辉;冯武;张莉;;耐烧蚀材料的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初平;石义雷;杜百合;王国林;吴礼恒;;非烧蚀材料服役环境及其地面试验初步分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唐红艳;王继辉;冯武;张莉;;耐烧蚀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闫联生;陈增解;;表面处理提高碳/酚醛烧蚀材料的性能[A];第十三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李奇;练兵;范常红;韩涛;;弹射火箭复合喷管的烧蚀影响与优化设计[A];2019年(第四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9年

9 李玮洁;葛敬冉;梁军;;基于孔隙结构控制的炭化烧蚀材料设计方法及其性能评估[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C];2018年

10 王苏;崔季平;范秉诚;何宇中;;聚丙烯高温热解聚动力学[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窦光宇;功能奇特的复合材料[N];山东科技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黄琦 通讯员 宋曙光;返回舱“减肥”8.7公斤背后的故事[N];中国航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彬彬;Z箍缩动态黑腔内辐射温度与均匀性以及烧蚀层界面不稳定性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2 罗磊;C/SiC及其改性复合材料在等离子风洞中的烧蚀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3 王重海;CBCF/RF气凝胶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化与烧蚀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程海明;新型超轻质碳/酚醛烧蚀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张光武;耐烧蚀硅橡胶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丁杰;耐高温抗烧蚀无机颗粒改性碳/酚醛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烽屹;耐烧蚀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8 薛海峰;碳/酚醛燃气舵传热烧蚀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9 徐荣青;高功率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力学效应的测试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谭畅;强脉冲离子束产生的烧蚀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耀强;不同密度混杂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烧蚀及高温压缩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熊彪;飞秒激光成型烧蚀加工单晶金刚石微结构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3 孙家琪;C/C-AlSiB耗散防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超聪;烧蚀问题的近场动力学理论和数值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5 章广祥;二维烧蚀表面热流模型预测反演及烧蚀边界重构[D];重庆大学;2018年

6 卢勤;BPFR基耐烧蚀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热裂解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任国光;酚醛浸渍多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烧蚀行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王晓婕;飞行器沿弹道气动烧蚀过程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9 万涛;超轻质碳/酚醛复合材料的烧蚀行为和仿真预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10 邹杰;富氧环境下C/SiC复合材料的非稳态烧蚀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18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618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f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