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1000核电站安全壳破坏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13:15
【摘要】:核电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能源,是中国当前及以后主要发展的能源形式之一,保障核电工程结构安全是保障核电安全的关键。安全壳是核电站中标志性建筑,是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的最后一道屏障,其安全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国产先进核电厂CPR1000的安全壳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安全壳有限元模型,着重分析了安全壳在内压作用和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为核电站安全壳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准确合理模拟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建立安全壳有限元模型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安全壳中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相互作用的模拟方法,即采用杆单元模拟预应力筋和共用节点法来实现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作用。钢筋内力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准确合理地模拟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安全壳的非线性损伤分析奠定了基础。 (2)在内压作用下,扶壁柱、设备孔周围、环梁附近和筒体底部的位置是应力较大的区域,尤其是设备孔周围和基底部位应予以重视。在0.4MPa设计事故内压作用下,安全壳没有开裂,满足核电厂安全壳的设计使用要求。随着内压的增大,安全壳首先在设备孔上下侧开裂,并逐步扩展,然后设备孔左右两侧也出现了裂缝,在0.8MPa时,孔口附近的混凝土开裂严重,但钢衬里的最大应力仍然小于材料的屈服极限,安全壳还可以起到它防辐射的功能。 (3)无论是刚性基础模型还是粘弹性边界的弹性地基模型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均表明CPR1000的安全壳在峰值加速度为0.3g(水平)+0.2g(竖向)(RG1.60谱人工波)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损伤开裂现象。但峰值加速度达到0.4g(水平)+0.27g(竖向)时安全壳出现了损伤开裂现象,损伤部位发生在基座附近。 (4)经历过强震0.5g(水平)+0.33g(竖向)的CPR1000安全壳,尽管在基座附近出现了少许的损伤,但还可以承担0.4MPa的设计内压而不发生损伤扩展现象,表明该安全壳具有相当的抗震能力及震后承压能力。
【图文】:
2.1 CPR1000安全壳组成CPR1000安全壳结构由底板、筒体和穹顶组成,如图2.1所示。安全壳内径37m,筒体部分高50.11m,,底板底面至穹顶的总高66.68m,筒体的正常壁厚0.9m,穹顶的正常厚度0.8m,在标高22.9m方位角0°位置设有直径为7.4m的设备孔。筒体外侧设置了四个互成90°的扶壁柱。筒体部分设有两层环向及一层竖向预应力钢束,竖向预应力钢束的上端错固在环梁的顶面,下端则错固在安全壳底板上。穹顶部分则布置了三层预应力钢束,钢束错固在环梁上。预应力钢束采用1860级预应力钢绞线,采用后张法施加预应力。竖向预应力钢束横截面积为5400 mm2,数量为144根;环向预应力钢束横截面积为2850mm2,数量为223根;穹顶预应力钢束与筒体的环向预应力钢束相同
之差)如表2.3所示,最大相对偏差基本都在6%以内。最大相对偏差11.4%发生在竖向预应力筋单元上,主要发生在设备孔周围(如图2.5 (a)所示),这是由于这里的预应力筋弯曲比较厉害造成的。随着内压的施加,预应力筋单元的内力逐步增加,表明预应力筋对安全壳承受内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模拟方法是可行且合理的。-15 -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623.8;TU312.3
本文编号:2680205
【图文】:
2.1 CPR1000安全壳组成CPR1000安全壳结构由底板、筒体和穹顶组成,如图2.1所示。安全壳内径37m,筒体部分高50.11m,,底板底面至穹顶的总高66.68m,筒体的正常壁厚0.9m,穹顶的正常厚度0.8m,在标高22.9m方位角0°位置设有直径为7.4m的设备孔。筒体外侧设置了四个互成90°的扶壁柱。筒体部分设有两层环向及一层竖向预应力钢束,竖向预应力钢束的上端错固在环梁的顶面,下端则错固在安全壳底板上。穹顶部分则布置了三层预应力钢束,钢束错固在环梁上。预应力钢束采用1860级预应力钢绞线,采用后张法施加预应力。竖向预应力钢束横截面积为5400 mm2,数量为144根;环向预应力钢束横截面积为2850mm2,数量为223根;穹顶预应力钢束与筒体的环向预应力钢束相同
之差)如表2.3所示,最大相对偏差基本都在6%以内。最大相对偏差11.4%发生在竖向预应力筋单元上,主要发生在设备孔周围(如图2.5 (a)所示),这是由于这里的预应力筋弯曲比较厉害造成的。随着内压的施加,预应力筋单元的内力逐步增加,表明预应力筋对安全壳承受内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相互作用的模拟方法是可行且合理的。-15 -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M623.8;TU31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振鹏,杨柏坡,袁一凡;暂态弹性波分析中人工边界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1期
2 武宏波;王智冬;项冰;;国内外核电发展形势分析[J];能源技术经济;2012年03期
3 刘晶波;杜义欣;杜修力;王振宇;伍俊;;3D viscous-spring artificial boundary in time domain[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6年01期
4 陈勤,钱稼茹;内压荷载下安全壳1:10模型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02年06期
5 段安;钱稼茹;;CNP1000核电厂安全壳模型结构抗震安全分析[J];工程力学;2009年04期
6 谢礼立,马玉宏;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J];国际地震动态;2003年10期
7 蔡健,周靖,禹奇才;建筑抗震设计理论研究进展[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张心斌,林松涛,陈增元,王永焕,徐海翔,束伟农;先进核电厂安全壳结构模型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01年09期
9 张会东;林松涛;王永焕;;核电厂安全壳结构的内压承载能力计算分析[J];工业建筑;2007年08期
10 夏祖讽,王明弹,黄小林,王晓雯;百万千瓦级核电厂安全壳结构设计与试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2年S1期
本文编号:26802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680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