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CR-39探测器应用于带电粒子识别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22:43
【摘要】:随着核物理研究的发展和核技术应用的普及,粒子探测和鉴别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由于在很多核反应中,反应道多、反应产物复杂、干扰射线多等因素,给实验测量带来了困难。因此,精准地探测粒子的能量、种类、角分布、反应截面等信息一直是核物理研究和核技术应用的重点。在复杂的核反应中,经常伴有α粒子和质子的产生,两种粒子混在一起,需要使用合适的粒子鉴别方法将两者区分开来。可用于粒子鉴别的方法有很多。相较于其他鉴别方法,固体核径迹分析方法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CR-39是固体径迹探测器(SSNTD)中性能较为良好的一种。CR-39探测器具有灵敏度高,探测阈低,受环境因素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对β、γ以及电子等射线不敏感等优点。本文从理论模拟和实验测量两个方面对CR-39应用于α粒子和质子的识别进行研究。本文应用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理论和径迹蚀刻动力学经验模型,模拟了α粒子和质子在CR-39固体径迹探测器上的径迹形貌,分别计算出3~8MeV的α粒子和1~9MeV的质子最佳蚀刻条件。根据对应的最佳蚀刻条件,计算获得的α粒子和质子的径迹直径、灰度值、径迹深度,据此对相同能量的α粒子和质子、不同能量的α粒子、不同能量的质子、射程相似的α粒子和质子进行识别。同时,用CR-39固体探测器对α粒子和质子进行了实验测量,与理论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差异在0.37%~9.7%之间,实验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本章的结构以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详细介绍了各种粒子鉴别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论述了CR-39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简要介绍了研究内容及目的。第二章为辐射损伤径迹及径迹形成机制。简要的介绍了径迹形成的机制,详细分析α粒子与质子在CR-39中的射程和能量损失率。第三章为蚀刻径迹的动力学模拟。介绍了蚀刻阶段径迹蚀刻的动力学模型,模拟了α粒子和质子在CR-39固体径迹探测器上的径迹形貌,分析了蚀刻温度和蚀刻时间对径迹直径和径迹深度的影响,并分别计算出3~8MeV的α粒子和1~9MeV的质子最佳蚀刻条件。根据各能量的α粒子和质子对应的最佳蚀刻条件,模拟分析各能量的α粒子和质子在各最佳蚀刻条件下的径迹轮廓。第四章为α粒子与质子的识别实验。采用称重法进行体蚀刻速率的测量,在98℃的6.25mol/L NaOH溶液蚀刻下测量得到体蚀刻速率值为10.41μm/h,并与理论计算值14.87μm/h进行了比较,确定实验测量值更为符合本研究所用CR-39。使用~(241)Am粒子源对CR-39进行照射,将照射后的CR-39逐层蚀刻,采用的蚀刻条件是98℃的6.25mol/L的NaOH溶液分别蚀刻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70min。对蚀刻后α粒子径迹进行分析,与理论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差异在0.37%~9.7%之间。用CR-39固体探测器对3MeV的α粒子和3MeV的质子进行实验测量,在98℃的6.25mol/L的NaOH溶液中蚀刻45min后,两种粒子径迹区分明显。第五章为α粒子与质子识别的初步分析。根据对应的最佳蚀刻条件,计算获得的α粒子和质子的径迹直径、灰度值、径迹深度,提出了将相同能量的α粒子和质子、不同能量的α粒子、不同能量的质子、射程相似的α粒子和质子区分开来的方法。第六章为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并提出了论文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
【图文】:

分子结构式,潜径迹


图 1.2 CR-39 的分子结构式Figure 1.2 Structure molecular formula of CR-39优点为固体探测器有以下优点:敏度高。CR-39 的分子结构与其他固体探测器不同,这种结构使得 CR-39 只需要受到很少的辐射就能断裂,从而形成潜径迹。量沉积密度探测阈低,可以探测的能量范围较广。损区域(潜径迹)相对稳定,受环境湿度和温度等 β、γ 和电子等射线不敏感,抗干扰能力强。积小,易于携带,价格便宜。

软件界面


(b) (c)图 2.1 SRIM 软件界面图Figure 2.1 Main Interface of SRIMSRIM 软件包含主要两个模块,,SR 和 TRIM。如图 2.1 所示,(a)为 SRIM软件运行主界面,(b)、(c)分别为 SR 和 TRIM 运行界面。SR 模块(Tables oStopping and Range of ions in simple targets)可用于快速计算入射粒子在简单靶物质中的射程以及能量损失。TRIM 模块(theTransportofIonsinMatter)用于详细计算入射粒子在较为复杂的靶物质中的能量输运过程以及粒子碰撞过程。本章SR 模块计算不同能量的 粒子与质子两种粒子在 CR-39 探测器中的射程、电子能量损失率以及核能量损失率,见表 2.1。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L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琴;屈喜梅;焦玲;丁艳秋;武权;张仲健;张文艺;;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蚀刻技术新进展[J];核技术;2012年11期

2 王兴功,骆亿生,张红,周郁,郭勇;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用于中子测量化学蚀刻参数的优化[J];核技术;2005年04期

3 黄三玻;魏志勇;方美华;杨永常;张紫霞;雷升杰;陈国云;黎光武;郭刚;;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观测方法[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9期

4 庞德聆,马国才;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的制备和蚀刻性能[J];核技术;1988年09期

5 周小雯 ,张家柱;介绍核径迹标识[J];太阳能;2001年01期

6 邓寿昌;;一种放大径迹的新方法[J];国外核新闻;1981年09期

7 李焕铁 ,谢建伦 ,黄晨光 ,美德熙 ,谢云瑞 ,徐声科;聚碳酸酯和硝酸纤维素塑料的快中子反冲径迹响应特性[J];原子能科学技术;1977年01期

8 崔浣华;;核径迹微孔滤膜[J];国外核新闻;1981年10期

9 郭曼玖,曾乃才,宁德才,邓星临;α粒子径迹法研究硼在各显微组织结构中的分布[J];核技术;1982年01期

10 崔浣华,王世成,吴日升;聚碳酸酯径迹微孔滤膜的制备和应用[J];核技术;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兴功;骆亿生;张红;周郁;郭勇;;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用于中子测量化学蚀刻参数的优化[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李静雅;何小平;杨海亮;孙剑锋;任书庆;邱爱慈;;固体核径迹探测器CR-39记录离子束轨迹[A];四川省电子学会高能电子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侯明东;;离子径迹技术发展历史及其应用[A];第十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文仲;骆亿生;张晓敏;;CR-39中子探测效率的模拟研究[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荆贵茹;任国孝;;核径迹的自动化显微镜测量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6 侯明东;刘杰;王志光;金运范;孙友梅;段敬来;宋银;;快重离子引起的潜径迹研究的新进展[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王兴功;骆亿生;张红;纪刚;周郁;;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对~(252)Cf源的剂量刻度[A];固体核径迹论文集——第八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万俊生;肖艳;杨永青;唐秀欢;潘孝兵;缪正强;赵相峰;;辐射径迹测量中的IP技术研究[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刘存兄;倪邦发;樊启文;聂鹏;肖才锦;王平生;陈哲;刘超;张贵英;黄东辉;秦亚丽;赵常军;高思泽;张海青;孙洪超;田伟之;;利用核径迹研究CR-39在红外光区的抗反射性能[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10 叶红兵;邱晓林;弟宇鸣;李天柁;胡娜;;核径迹图像处理技术与方法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昊;核径迹技术——最安全可靠的标签防伪技术[N];中国包装报;2009年

2 牟驱;预测盆地油气潜力的新式“武器”[N];中国石油报;2004年

3 齐成;防伪领域的核武器[N];中国包装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玲玉;带电粒子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陈丽娟;空间等离子体运动模型的定性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秀清;CR-39探测器应用于带电粒子识别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李洋;CR-39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应用于中子探测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3 刘伟利;长期低剂量α粒子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潜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裴儒博;新型质子导电功能性配位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5 储贻道;高变化率脉冲磁场的产生及其对肿瘤细胞带电粒子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5年

6 危达;地球磁场中任意投掷角的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7 陈颖;两囚禁离子的量子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袁会敏;带电粒子辐照c-Si电池的PTR响应与光热成像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王志国;等离子体介质中线极化电磁波对带电粒子的加速[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朱金涛;基于脉冲波形分析的带电粒子鉴别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08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708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