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第四代核能系统用碳化锆陶瓷的制备微结构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09:05
【摘要】: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正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为全世界敲响了核能安全的警钟,进一步提升核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核能发展的当务之急。与前三代核反应堆相比,第四代核反应堆的工作温度高、辐照强度大,这对传统金属核材料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先进非氧化物陶瓷材料由于具有良好的高温性能,是极端环境用结构材料的重要候选,其中,SiC、ZrC、TiN、ZrN等先进非氧化物陶瓷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ZrC具有熔点高(3450℃)、抗辐照性能好、热导率高、抗腐蚀性能强和中子吸收截面小等特点,是先进核能系统的候选结构材料。本文采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备ZrC陶瓷和ZrC基FCM芯块,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ZrC涂层,研究了制备工艺、材料组分和微结构对ZrC基陶瓷材料的致密化、力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作用机制。(1)以W为添加剂,考察其对ZrC陶瓷的增强作用。在2000℃烧结时,5mol%含量的W使ZrC陶瓷的致密度从94.8%提高至96.8%,但过量的W会使其致密度下降。W的加入不但能够细化ZrC晶粒,去除基体中的残余碳,同时还可以起到晶界强化的效果,从而使其高温力学性能得到增强,特别是在1800℃下的抗弯强度有了明显的改善,从281±15MPa提升至553±107MPa。同时W添加剂还改善了ZrC陶瓷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此外,也深入研究了ZrC与W的反应机制。(2)用ZrO_2(φ500μm)微球模拟氧化铀燃料,采用热压烧结方法制备FCM芯块。研究表明,引入10wt%PVB为分散剂,可以使FCM芯块中的ZrO_2微球分散更加均匀,与基体结合也更加紧密,而且原位反应生成的SiC第二相晶粒更加细小。ZrO_2微球体积含量从20%提升至40%,FCM芯块的压缩强度从330MPa降低至100MPa。烧结温度从1700℃升高至1800℃,材料的致密度从92.8%提高到98.4%,FCM芯块在1200℃时的热导率从7.8W/(mK)提升至10.0 W/(mK);提高烧结助剂的含量有利于去除残余碳,改善材料的致密度,从而提高材料的热导率。助烧剂从5wt%Si提升至7.5wt%Si,材料的致密度从92.8%提高到98.0%,1200℃时FCM芯块的热导率从7.8W/(mK)提升至11.9W/(mK)。既保证了材料的均匀性,同时提高了材料的热导率。(3)以ZrC陶瓷为衬底,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不同厚度的纳米晶ZrC涂层,并对其形貌、生长机理和性能进行了研究。涂层的生长速度约为1.2μm/h,纳米晶粒尺寸为58.74±3.20nm。随着溅射时间的增加,涂层的表面开始出现晶粒团聚长大的现象,涂层的弹性模量随着位移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溅射时间为2h的涂层硬度最大为19±0.8GPa,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硬度逐渐减小。溅射时间为2h和4h的涂层结合强度相近约为32MPa。溅射时间为4h的涂层的热稳定性良好,在800℃下热处理4h后表现出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1200℃下热处理1h后结合强度降低至原来的21%。
【图文】:

发展简史,核反应堆


放出巨大的能量,再将其转化为人类所需的能源。自 1942 年,恩利克·费米首次实现链式反应以来,人类对核能的研究有了迅猛的发展。图 1.1 给出了不同反应堆的发展经过。1954 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由前苏联建造,以希平港压水堆(美国)、石墨慢化堆(前苏联)和天然铀重水堆(加拿大)等为代表的第一代反应堆有着设计粗糙、功率小且安全性差等问题。第二代反应堆主要以水作为冷却剂,提高了功率以及安全性,并且实现了商业化,,标准化,代表堆型有压力管式天然铀堆(加拿大)、石墨堆和沸水堆(前苏联)、压水堆和沸水堆(美国)等,如今商业运行的核反应堆绝大部分为二代堆型。第三代反应堆是指满足美国核电用户要求文件(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 URD)[9]和欧洲核电用户要求文件(European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 EUR)[10]文件的核反应堆,其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具有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措施,经济上能与天然气机组相竞争。代表堆型有:先进沸水堆、AP1000、欧洲压水堆等。

二元相图,二元相图


图 1.2 Zr-C 二元相图[19]碳空位的形成能较低,且碳原子容易从亚层中移除而产生空金属碳化物具有较宽的化学计量比范围。图 1.2 给出了 Zr-C的晶格常数随 C/Zr 比的增大而增大,在 C/Zr 为 0.83 时达到)[17],然后随晶格参数逐渐减小。图 1.3 给出了碳化锆的晶格参图。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174.758.12;TL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泽华;硬质合金中碳化锆铌替代碳化钽的研究[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3年S1期

2 韩飞飞;崔正威;董志军;黄庆;李轩科;;碳化锆/锆涂层炭纤维的制备及其拉伸性能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3 白晨;王周福;邓承继;刘浩;;熔盐中镁热还原合成碳化锆粉体[J];人工晶体学报;2018年03期

4 陈受祥;;蓄热保温纤维[J];纤维标准与检验;1992年02期

5 国义军;桂业伟;童福林;代光月;;碳/碳化锆复合材料烧蚀机理和计算方法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3年01期

6 张辉;曹伟涛;;涤纶织物纳米碳化锆粉体的表面改性[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克·艾卡沃 ,李振贸;碘化法汽相沉积碳化锆—碳的复合物[J];稀有金属合金加工;1973年01期

8 陈扬辉;张晶晶;周颐辛;李戈扬;;工艺参数对磁控溅射碳化锆薄膜的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影响[J];工具技术;2011年01期

9 金自宜;298—2500°K范围内碳化锆和碳化铪的热力学性质[J];稀有金属合金加工;1973年01期

10 王德诚;;蓄热保温纤维[J];合成纤维工业;199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新刚;张国军;;碳化锆陶瓷的致密化机理、微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4年

2 陈明伟;邱海鹏;张伟刚;;碳化锆有机前驱体陶瓷化过程研究[A];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陶瓷基、C/C 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分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李克智;赵志刚;;碳化锆掺杂炭/炭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烧蚀行为的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炭素材料分会第三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4 王晓叶;赵彦伟;孙银洁;郑斌;冯志海;;ZrC粉体纯度的表征方法研究[A];TEIM2015第六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研讨会程序册与摘要集[C];2015年

5 祝玉林;王松;张守明;李伟;陈朝辉;;低温反应熔渗工艺制备C/ZrC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晓勇;核材料中点缺陷扩散动力学系数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艺波;第四代核能系统用碳化锆陶瓷的制备微结构及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孔玮佳;碳化锆陶瓷前驱体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年

3 夏睿;ZrC纳米粉的制备及其有机悬浊液的静置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4 韩飞飞;炭纤维表面碳化锆及其复合涂层的制备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5 李静;自蔓延高温合成碳化锆粉体[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育伟;碳化锆的结构表征与电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黄银霞;五氧化二钒与氧氯化锆的湿法提取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叶小舟;自然纤维素模板结合化学还原制备纳米材料[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9 申航航;4Cr13、8Cr17不锈钢表面等离子渗锆层组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10 丁娟;熔盐介质中碳化物粉体的制备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09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709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