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液态熔盐研究堆应急准备与响应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5:18
【摘要】:熔盐堆是一种以液态熔盐为载体、可裂变和易裂变材料为燃料的反应堆。鉴于熔盐堆具有良好的中子经济性、固有安全性、可在线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少、可持续发展、防核扩散等优点,熔盐堆被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推荐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六种堆型之一。TMSR-LF1具有温度负反馈、无堆芯熔化风险、低压运行、无水冷却、覆盖气在线吹扫净化和冗余非能动空气冷却等安全特性,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都小于传统反应堆。但由于不能完全排除TMSR-LF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且国内外并无成熟的熔盐堆应急准备与响应标准,有必要开展TMSR-LF1这一新型反应堆的应急准备与响应的研究。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先导科技专项——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为背景,以2 MWt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为研究对象,开展液态熔盐堆应急准备与响应的初步研究。论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为:第一章,绪论。首先介绍熔盐堆事故应急研究的发展状况,介绍并对比了美国和IAEA关于建立反应堆应急准备与响应的方法。第二章,事故分析和应急计划参考事故选取。事故分析是建立反应堆应急准备的基础和前提,其分析结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应急状态分级、应急行动水平建立和应急计划区划分等。根据2 MWt TMSR-LF1的初步设计,采用确定论方法对进行事故分类,列出始发事件清单,分析各种事故工况下发生放射性释放的可能性,筛选出可能导致放射性释放的事故:燃料盐泄漏、燃料盐覆盖气系统边界泄漏、尾气处理系统失效和冷却盐泄漏。然后通过比较事故对厂房外环境是否产生影响和所产生辐射影响的严重程度,选取燃料盐覆盖气系统边界泄漏事故为TMSR-LF1的应急计划参考事故。第三章,应急计划参考事故辐射后果评价。根据IAEA推荐的源项估计方法,保守估计TMSR-LF1的应急计划参考事故情况下的释放源项。基于建筑物扰流和低风速修正的高斯烟羽模型,使用ARCON96程序估算TMSR-LF1场址范围内的放射性核素浓度分布。计算了事故辐射后果,分析了覆盖气吹扫速率、紧急停堆时间、氚、照射方式和时间等因素对应急计划参考事故辐射后果的影响。根据事故辐射后果对TMSR-LF1进行应急状态分级,分析可得TMSR-LF1至多只需要场区应急准备。第四章,初步建立TMSR-LF1的应急准备与响应。基于TMSR-LF1的应急状态分级,采用IAEA推荐的方法建立了TMSR-LF1的A识别类应急行动水平的初步框架,采用我国现行的应急计划区划分方法,分析得出TMSR-LF1在主体厂房边界以外可以取消应急计划区。最后初步建议了TMSR-LF1应具备的应急组织设计和应急响应能力配置。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总结了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可能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图文】:

反应堆,俯视图,熔盐


[23]。图1.1 MSRE反应堆俯视图[20]Figure 1.1 Bird View of MSRE Reactor基于 MSRE 的成功,ORNL 紧接着又提出了熔盐增殖反应堆(Molten SaltBreeder Reactor, MSBR)的概念设计。MSBR 的设计热功率为 2250 MWt,电功率为 1000 MWe,采用 LiF-BeF2-ThF4-UF4作为燃料熔盐,石墨作为慢化剂,,LiF-BeF2作为冷却盐,Hastelloy-N 哈氏合金作为结构材料[24]。由于缺乏支持和经费,MSBR 项目被迫中止于上世纪 70 年代[18]。与 MSBR 同一时期,前苏联展开了熔盐锕系元素再循环与嬗变堆(MoltenSalt Actinide Recycler & Transmuter, MOSART)的研究[25][27]。由于政治环境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影响

示意图,概念图,熔盐,增殖堆


MSFR 和 MOSART 的概念图如图 1.2 和图 1.3 所示。图1.2 MSFR概念图[20]Figure 1.2 MSFR Concepts日本也对熔盐增殖堆做了不少研究。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提出了加速器熔盐增殖堆(Accelerator Molten-Salt Breeder, AMSB)和熔盐动力反应堆(Molten-SaltPower Reactor FUJI)的基础概念设计,并提出一个由 FUJI 系列反应堆、ASMB和批处理工厂组成的钍基熔盐核能协作系统(Thorium Molten Salt Nuclear EnergySynergetic System, THORIMS-NES)的概念[32]。FUJI 的概念示意图如 1.4 所示。FUJI系列堆采用7LiF-BeF2-ThF4-UF4作为标准燃料熔盐,NaBF4-NaF作为冷却盐,哈氏合金为结构材料[3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L4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焰;伍浩松;;加国家研究堆永久关闭[J];国外核新闻;2018年05期

2 伍浩松;戴定;;白俄考虑建设研究堆[J];国外核新闻;2018年08期

3 伍浩松;戴定;;坎杜能源获得研究堆退役合同[J];国外核新闻;2018年08期

4 王冠博;李润东;杨鑫;曹超;张之华;;研究堆慢正电子源构建中的关键机理问题[J];物理学报;2017年08期

5 丁丽;葛艳艳;乔硕;宁波;王雅琴;;中国先进研究堆实验及应用情况[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年00期

6 朱吉印;左彦慈;;中国先进研究堆2016年度运行年报[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年00期

7 张立军;陈艳;张兴旺;李睿之;;重水研究堆2016年度运行维护及工程项目进展报告[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年00期

8 张应超;刁均辉;高永光;陈立霞;;中国先进研究堆安全棒驱动机构调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4年S1期

9 ;中国先进研究堆成功运行[J];科技与出版;2013年03期

10 刘蕴韬;陈东风;;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散射科学平台介绍[J];物理;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文泽;孙凯;郭浩;袁洲;刘蕴韬;陈东风;;中国先进研究堆高分辨中子粉末衍射仪进展[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C];2014年

2 朱吉印;焦迪楠;;中国先进研究堆2013年度运行年报[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C];2014年

3 张金山;;研究堆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A];核工业勘察设计(2012年第4期)[C];2012年

4 张应超;刁均辉;高永光;陈立霞;;中国先进研究堆安全棒驱动机构调试[A];北京核学会第十届(2014年)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夏明;刘闯;沈蜀龙;王明珊;;研究堆全厂断电概率安全分析[A];第三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C];2012年

6 姜子英;焦志娟;王春红;陈凌;;研究堆的放射性废物最小化[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7 曾海;;中国先进研究堆功率调节系统仿真分析[A];全国第三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王立仁;;研究堆运行安全[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陈伟;张颖;郝金林;江新标;王柏松;王道华;;铀氢锆脉冲研究堆及其对环境的影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10 姜君;;中国先进研究堆水平孔道控制系统整改[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白宇;中国先进研究堆项目通过竣工验收[N];中国电力报;2017年

2 记者 高博;中国先进研究堆成功运行[N];科技日报;2013年

3 李枭雄 记者 陈瑜;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科学谱仪首获衍射图像[N];科技日报;2012年

4 记者 唐先武;我国自主设计建造中国先进研究堆首次临界[N];科技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邢宇皓;“为什么现在出不了科学大家”[N];光明日报;2011年

6 记者 唐先武;先进堆中子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7 董建丽 虞莉婷;六十载风雨砥砺 一甲子春华秋实[N];科技日报;2018年

8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N];人民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程宇婕;核电审批或将谨慎重启[N];中国能源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段心鑫 国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院长 郑明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志祥:积极建设完整核科技创新体系[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畅其;液态熔盐研究堆应急准备与响应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曾海;中国先进研究堆数字化自动开堆和功率调节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李小明;中国先进研究堆冷中子源慢化包含气率及其结构优化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5年

4 郭立平;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散射谱仪的模拟和优化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守通;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抗震Ⅱ类管道系统应力分析与评定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毛欢;中国先进研究堆通风空调监控系统研究和开发[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3 刘占阳;基于领域构件的研究堆应急数据库系统开发[D];南华大学;2011年

4 刘金林;高通量工程试验堆概率安全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冯琦杰;铝辐照损伤机理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6 刘兴民;CARR堆内水力特性分析[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7 宋怡;101堆退役数据库建立及实现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8 唐凤平;300#研究堆碳化硼辐照肿胀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5年

9 陈爱红;堆溢出自动生成的研究与实现[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文磊;CARR热水层系统加热装置控制算法的研究及仿真[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7年



本文编号:27097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7097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a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