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星二号快热耦合铅堆装置的典型动力学过程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L38
【图文】:
第 2 章 启明星二号铅堆装置的确定论模型第2章 启明星二号铅堆装置的确定论模型总结启明星一号次临界实验装置的不足,结合中国 AD科学院 A 类先导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 嬗变系院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启动了二期零功率装置“启明星置具有如下特色:(1)可在临界模式和次临界模式下运应性价值等堆芯参数的确认提供多种实验途径;(2)中心,为靶堆耦合效应、靶区材料价值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分别设置了热谱特征的水堆和快热耦合特征的铅堆,为验方法研究、物理特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平台。
明星二号铅堆装置介绍明星二号铅堆装置为快热耦合的临界装置[99,100 ,101],其俯视图和和图 2.3。堆芯燃料棒采用环状同心圆布置,按照燃料与活性区分为三个燃料区:燃料区 I,采用富集度为 90%的金属铀为燃料体,占据最内层 4 圈位置,提供 101 个棒位布置燃料;燃料区 II 20%的粉末状 U3O8为燃料,铅为活性区基体,在第 5 圈至第 1个棒位;燃料区 III,采用富集度为 20%的粉末状 U3O8为燃料,基体在最外侧三圈提供 380 个燃料棒位。燃料区 I 和燃料区 II 具区 III 具有热谱特征,受中子自由程的限制,燃料区 III 中的热过程中对燃料区 I 的能谱扰动较小,保证了燃料区 I 中的快谱特可在满足临界和次临界布料需求的同时,堆芯范围内探测器和样更加灵活,可满足中子学特性实验研究的需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启明星Ⅱ号”实现首次临界[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7年02期
2 ;ADS核反应堆零功率装置“启明星Ⅱ号”首次临界[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年00期
3 张炎;;美英联合进行次临界核试验[J];国外核新闻;2006年03期
4 杨力;美国进行次临界核试验[J];国外核新闻;2004年06期
5 ;俄进行次临界核试验 检验库存核武器性能[J];国外核新闻;2004年09期
6 李椺;日本女川3号机组首次临界[J];国外核新闻;2001年09期
7 伍浩松;张焰;;俄列宁格勒二期1号机组实现首次临界[J];国外核新闻;2018年02期
8 伍浩松;;美国21世纪首台新机组实现首次临界[J];国外核新闻;2016年06期
9 马爱锋;蒋校丰;张少泓;;由中子注量率空间分布形状测量确定反应堆次临界度的方法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7年04期
10 辛文;;美国再度实施次临界核试验[J];国外核新闻;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美霞;吴斌;;紧凑型聚变驱动次临界堆概念设计的初步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吴宜灿;蒋洁琼;柏云清;金鸣;王明煌;汪卫华;邹俊;曾勤;宋钢;胡丽琴;宋勇;陈红丽;黄群英;FDS团队;;外源驱动次临界堆设计研究进展[A];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3 马纪敏;刘永康;王侃;李茂生;;次临界能源堆物理性能分析[A];第五届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第二届核能软件自主化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1年
4 吴宜灿;FDS团队;;聚变中子源驱动的次临界堆研究进展[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安娜;;模拟机上首次临界试验演练浅析[A];201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6 姚成志;范月荣;张金山;韩海芬;衣大勇;张占利;;约旦次临界装置结构设计[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3年
7 张大彬;周志伟;解衡;;次临界能源堆大破口失水事故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反应堆热工流体学术会议暨中核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8 吴宜灿;柯严;郑善良;汪卫华;储德林;黄群英;刘晓平;许德政;王红艳;黄德所;朱晓翔;高纯静;李静惊;陈义学;吴斌;汪太平;柏云清;章毛连;刘松林;罗月童;刘萍;李春京;李强;童莉莉;翁晓毅;吴磊;王祥科;FDS课题组;;聚变驱动次临界堆概念设计研究[A];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叶涛;张本爱;孙伟力;;静态次临界系统α值的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10 蒋校丰;谢仲生;;加速器驱动快-热耦合次临界系统的概念设计[A];第二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专稿 石江月;英国次临界核试验预示新核弹计划[N];世界报;2006年
2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彭先觉;新型次临界能源堆:聚变+裂变=未来能源发展之路[N];科技日报;2013年
3 记者 陈瑜;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首次临界[N];科技日报;2010年
4 凌朔;“无核世界”之下美秘密搞次临界核试[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记者 李新民;中国四代核电自主创新大突破[N];经济参考报;2010年
6 记者 张小军;搞次临界地下核试验[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记者 朱学蕊;岭澳核电1号机第十一次大修后首次临界前核安全检查报告公布[N];中国能源报;2013年
8 记者 朱学蕊;岭澳核电4号机第二次换料大修后首次临界前核安全检查报告发布[N];中国能源报;2013年
9 记者张小军;美英进行次临界地下核试验[N];人民日报;2002年
10 记者 朱学蕊;秦山二核4号机换料大修后 首次临界前核安检报告公布[N];中国能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璐;启明星二号快热耦合铅堆装置的典型动力学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万波;ADS零功率装置反应性监测技术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于涛;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束流瞬变动态响应的微机仿真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5年
4 张潇湘;基于逆动态法的次临界系统次临界度重构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王明煌;次临界乏燃烧焚烧堆中子学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李斌;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堆顶辐射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李严严;靶堆耦合零功率装置中子学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年
8 王焕光;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堆芯冷却系统换热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丞;动态参数形状函数和权重函数对ADS次临界反应堆中子动力学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8年
2 闫晶晶;带有次临界扰动项的GP能量泛函的约束极小问题[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7年
3 魏书成;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次临界度测量方法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陈森;加速器驱动铅铋冷却自然循环次临界堆无保护瞬态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马爱锋;ADS次临界度监测方法研究及启明星1#实验装置的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原野;加速器驱动次临界钍焚烧堆中子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王t
本文编号:2731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73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