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螺旋流道液态第一壁流动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30 12:01
【摘要】:包层是导出聚变堆产生热能的重要部件,并且需要实现氚自持与辐射屏蔽等功能。第一壁结构直接面对等离子体,受到强烈的辐射热流与高能中子辐照和离子辐照,其热工结构性能受到极大挑战,制约结构材料使用寿命。液态第一壁包层采用流动的液态金属作为可不断更新的辐射热流耐受材料,消除了第一壁结构材料的损伤和使用寿命问题。目前液态第一壁流动稳定性控制是制约其可行性的关键问题。液态金属自由表面流在聚变堆的强磁场作用下受到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 MHD)效应的作用,会导致液态金属流动阻力增大、流场变得更加复杂,可能造成液态金属飞溅,进而导致等离子体破灭。所以的磁流体流动稳定性是制约液态第一壁可行性的关键问题。本文针对液态第一壁流动的稳定性问题,基于包层服役的多物理场工况,对比分析现有液态第一壁概念的结构特征、控制特点、热工以及中子学性能等因素的基础上,创新的提出了螺旋流道液态第一壁方案。该方案的流道沿背壁呈螺旋型下降,螺旋流道方向与螺旋磁场方向相同,液态金属从真空室上方沿磁场方向喷入螺旋型流道,在重力和离心力作用下的螺旋流道流体流动分流道内的主流区和流道外侧自由表面流动薄层,主流区的液态金属沿螺旋向下的流道流动,可有效减小MHD效应。螺旋流道外侧自由表面流动薄层,具有较大的向下速度,可快速流出堆芯,避免表面温度过高引起过量蒸发;内侧大部分液态金属沿螺旋向下的流道流动,与磁场方向相同,可有效减小MHD效应。本文针对液态第一壁在强磁场环境下自由表面流动的特点,通过商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所携带的MHD模块,利用VOF (Volume of Fluid)模型对本设计所形成的液态金属双层流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验证。液态壁自由表面的波动状态和液态金属的流场分布结果显示液态金属完整覆盖了螺旋流道和背壁结构,流道内液态金属受到Lorentz阻力维持在0.31Mpa以下,没有出现从真空室顶部直接滴落或倾泻而下的情况,验证了方案的流动稳定性。在FDS-Ⅱ聚变堆运行条件下,螺旋流道液态第一壁设计具有良好的中子屏蔽性能和氚增殖性能,三维中子学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该液态第一壁方案氚增殖达到1.63,背壁材料满功率运行10年的辐照损伤为22.5DPA,低于未来聚变示范堆(DEMO)材料损伤限值(150-200DPA)。同时,计算结果显示在真空室上部,液态金属中有空穴形成,影响流动稳定。通过减小入口处流道宽度,增加流道数量,对入口处流道结构进行优化,成功减小了入口处所形成的空腔。这些结果可以对液态第一壁的流动稳定性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优化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L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柏权 ,黄锦华 ,严建成;流动液态锂第一壁的物理可行性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2年00期

2 杨耀臣;;钚-铀循环的聚变-裂变混合堆中第一壁的厚度和杂质对产额的影响[J];核科学与工程;1982年02期

3 靳强;刘松林;李敏;汪卫华;FDS团队;;双功能锂铅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冷却流道热工水力学设计优化分析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1年04期

4 杨耀臣;邱励俭;;聚变-裂变混合堆第一壁及包层传热学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1985年03期

5 何开辉,Satoshi NISHIO;SiC/SiC复合材料第一壁热工设计[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03年01期

6 贾文宝;黑大千;钱仲悠;;聚变堆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温度场及热结构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7 周涛;刘梦影;廖航涛;苏子威;;聚变堆实验包层模块第一壁传热结构优化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26期

8 王琦杰;曹启祥;赵周;冯开明;;中国氦冷固态增殖剂试验包层模块第一壁的改进设计与分析[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2014年03期

9 葛昌纯;;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与可控核聚变[J];中国科技财富;2009年17期

10 刘省勇;刘健健;张年梅;;力磁耦合作用下第一壁矩形模块的动态响应[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唐兴华;施立群;戚强;张斌;张卫媛;张文钊;;第一壁碳材料中的氦和氢同位素滞留特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C];2012年

2 刘翔;谌继明;张年满;潘传红;刘永;王站宏;王莉;Jochen Linke;Manfred Roedig;;中国高纯铍作为ITER候选的面对等离子体材料的热负荷评估[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王锡胜;;ITER第一壁认证模块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9年版)[C];2010年

4 石思超;沈京玲;何凤岐;金万平;张存林;何石;;ITER第一壁探伤要求及无损检测方案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李春京;黄群英;黄波;吴庆生;刘少军;吴宜灿;FDS团队;;热等静压扩散焊接技术制造小比例CLAM钢第一壁平板模块[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怀林;张培升;吕征;杨文;阮於珍;;CARR堆辐照中国ITER-TBM用第一壁结构材料的可行性[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世超;螺旋流道液态第一壁流动稳定性分析[D];安徽大学;2016年

2 赵永强;聚变堆第一壁热/结构耦合力学行为与热疲劳性能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石思超;ITER第一壁屏蔽包层结合质量的宽频超声检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倩雯;CFETR氦冷固态包层第一壁设计优化与瞬态热工安全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35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735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