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排出泵的气液两相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M623
【图文】:
全球温室效应越来越显著,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全球化石能源面临枯竭,能源危机也逐渐加剧,在这种情形下,核能是解决上述环境和能源危机的出路之一[1-3]。核电是几乎对大气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同时又是高效的能源,积极发展核电和推进核电建设,不仅能响应经济和社会对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需求,还能减少煤电对环境的破坏,维护环境[4-5],核电站如图 1-1 所示。另外,核电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电力工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自一九九七年制定实施以来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国际科学发展前沿,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计划中指出大力发展核能是针对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石油安全问题凸现、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压力巨大的严峻形势的重要出路之一[6]。二 00 七年十月,《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2005-2020 年)》正式得到了国务院批准,该规划确定了我国的核电发展的思路是走引进、消化和吸收,然后自主创新的路线,首先是要全面攻破第三代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工程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到 2020 年形成较大规模批量化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7-9]。
在百万千瓦核电站中的重要设备中,余热排出泵是唯一一种安放在核岛安全壳内的站二级泵,同时作为 RRA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核电站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余热排出泵存在于一级回路系统中,在反应堆停的过程中,反应堆冷却剂通过余热排出泵流经到 RRA 热交换器,然后回到反应堆容器中,并在两者之间循环运动,使反应堆中的余热排放出去,从而确保核电厂正常停堆和非正常停堆仍能稳定运行状态。与此同时在众多核电厂中,余热排出泵到低压安全注射功能[13-14]。余热排出泵结构图如图 1-2 所示,其结构形式一般为单级单吸、卧式、后开门式,并由中心线支承。其中多采用水平吸入、竖直方向排出的结构形式。叶轮外端并有径向导叶,起到平衡径向力的作用,压水室为环形结构,其结构如图 1-3 所示由于其在核电领域特殊的运用场合,设计寿命需达到 40 年,而且要求其 Q-H 曲线在从最小流量到最大流量变化范围内不会出现过大的变动,且在规定的任何工况下有汽蚀现象产生。其振动频率必须控制在 10~1000 Hz 范围内,同时还对其作常温8℃热冲击试验等。
图 3-1 叶轮流体域重要过流部件,它主要起着过流作用,改3 2D =( 1 .03 ~ 1.05)D 转速较高或尺寸较小时取大值,反之取b32之差最小不应小于 2mm,一般推荐导叶b3=(1.15~1.25)b2Zd 4~10 片,要求喉部湿周尽可能小,使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气液两相流水力学计算方法选编[J];炼油设计;1978年01期
2 方立德;李婷婷;李丹;谢辰;王东星;李明明;;新型气液两相流相含率检测装置特性研究[J];中国测试;2017年03期
3 刘万涛;钱光磊;周集体;陈聪聪;;气液两相流控制膜污染研究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12年06期
4 王宁;郝点;龙媛静;;水平气液两相流管道振动实验研究[J];山东化工;2011年09期
5 ;报刊摘录[J];油田地面工程;1987年02期
6 彭一川,肖泽强;气泡泵起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东北工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7 李永成,刘长厚,沈自求;垂直管中气液两相流传热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89年01期
8 沈光林,吴捷,魏德孚,沈自求;用LDCT法研究垂直管内气液两相流传热[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89年01期
9 孙浩哲;李晓坤;闫志远;金爱娟;;对于管路气液两相流流型分布的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21期
10 陈叶青;刘亚俊;黄子洋;李茂青;;一种能应用于气液两相流的新型稳流阀设计(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娇;张博;郭向吉;詹菲;;基于气液两相流空隙率预测模型的喷射器内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A];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二十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热流体力学专辑[C];2014年
2 程文;村井一;木俊男;山本富士夫;;气液两相流不稳定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上册)[C];2005年
3 覃柏英;林贤坤;李健;;气液两相流运动界面追踪的高精度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4 张志强;董峰;许聪;;一种用于气液两相流测量的正弦电流激励源[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三分册)[C];2009年
5 李廷秋;张华;常杏;方田;;大涡模拟风浪流下沉管周围流场变化[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上册)[C];2012年
6 王建涛;牟斌;刘刚;江雄;;ρ-VOF:一种可清晰模拟气液自由界面的全流速数值模拟方法[A];第十五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MMM-XV 2016)[C];2016年
7 张志强;齐福刚;赵镍;吴传平;胡建平;祝文军;欧阳晓平;;气液两相流喷雾对雾霾中PM_(10)的沉降作用[A];《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9年
8 徐良田;王佳;龙飞;邓保庆;;大口径方管内气液两相流的CFD模拟[A];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8年
9 厉燕新;冀海峰;王保良;黄志尧;李海青;;气液两相流差压波动信号的时间序列分析[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测控技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庞烨;孙帅辉;陈铁军;郭鹏程;;基于水轮机模型的微型水力回收装置的气液两相数值分析[A];水力机械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暨第11届全国水力机械及其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旭;U形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动及其诱导振动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李华军;小管道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与状态监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3 孙斌;基于HHT与SVM的气液两相流双参数测量[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蒙;气液反应器中两相流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5 杜运成;基于电容层析成像技术的气液两相流特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1年
6 王树立;鼓泡塔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明平剑;基于非结构化网格气液两相流数值方法及并行计算研究与软件开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辛山;基于γ射线CT及ECT的气液两相流成像系统[D];天津大学;2011年
9 常亚;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电学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王磊;基于电容耦合式非接触电导检测的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Asad Ali;气液两相流下洗衣机微型泵内部流动和噪声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2 梁霄;基于ESMD和模糊模式识别的气液两相流参数测量[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3 唐丽爽;海底起伏管气液固多相流动及冲蚀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4 王庆;基于压力信号的气液两相流泄漏检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5 方召君;气液两相流管内相分离及流量测量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6 刘涛;余热排出泵的气液两相流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7 贾政委;气井生产过程中的气液两相流测量[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8 杨英昆;基于多孔孔板的气液两相流声发射信号特性及测量模型研究[D];河北大学;2018年
9 喻晟;粘度对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压降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8年
10 闫世明;焊接烟气水浴净化过程气液两相流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6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766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