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射频负离子源氢等离子体碰撞辐射模型和发射光谱诊断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7 13:40
【摘要】:射频负离子源是大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性束注入系统的核心部件,如何生成和引出高密度的负离子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负离子的形成涉及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要优化负离子形成必须获知相应的等离子体参数。发射光谱诊断是一种非侵入式的诊断方法,是大型离子源必备的诊断工具。利用发射光谱进行参数诊断需要碰撞辐射模型或日冕模型来建立发射光谱同等离子体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针对华中科技大学(HUST)射频负离子源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诊断建立了氢原子碰撞辐射模型和氢分子日冕模型,并开发了一套集模型计算和光谱诊断功能的软件。本文首先建立了包含激发态氢原子多种激发机制的碰撞辐射模型,根据HUST离子源等离子体的典型参数,分析了离子源不同位置处各个激发机制所占的比重。在激励器,氢原子直接激发、氢分子解离和氢分子离子解离复合是主要的激发机制,其中氢原子直接激发占70%以上;在等离子体栅极附近,氢原子直接激发和氢分子离子解离复合是主要的激发机制,对于H(3),负氢离子中性化过程不可忽略。探究了电子能量分布函数对碰撞辐射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麦克斯韦分布在低电子温度下有更高的激发态粒子密度,Druyvesteyn分布在较高的电子温度下激发态粒子密度较高,且当电子温度较低时分布函数的影响更明显。如果电子温度或电子密度增加的同时伴随着电子能量分布函数从麦克斯韦向Druyvesteyn分布转换,激发态粒子密度可能保持不变甚至有所降低。建立了包含氢分子振转能级的日冕模型,利用该模型探究了氢分子不同基态振/转能级粒子对激发态氢分子振/转能级粒子的贡献。指出在不同电子温度和振动温度下,基态振动能级贡献率的演变可划分为最低振动能级主导区域,振动温度和弗兰克康登因子共同影响区域以及弗兰克康登因子影响区域三个区域。给出了基于上述模型利用发射光谱诊断等离子体参数的方法,并开发了一款集氢原子碰撞辐射模型计算、氢分子日冕模型计算以及发射光谱诊断功能为一体的软件HUSTCRM,最后介绍了HUST离子源发射光谱诊断系统。本文工作有助于深入理解负氢离子源的工作机制,同时也为下一步负氢离子源等离子体的发射光谱诊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L631
【图文】:

示意图,负氢离子,整体结构,离子源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1 绪论景入(Neutral Beam Injection, NBI)加热是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离子源是中性束注入装置的源头,它产生的高能离子束装置中,是中性束注入装置的关键部件。射频负离子源是约束核聚变装置参数要求且长期免维护运行的离子源类[1](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 Reactor, ITER规划建设的中国核聚变工程实验堆[3](Chinese Fusion EngR)中性束系统拟采用的离子源类型[4]。

负离子源,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图 1-2 HUST 射频负离子源实验平台总体设计类问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而相关的等离子体程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离子源等离子体参数进行诊断可有题,诊断结果可用来指导、优化工程实践,也可用于启发、谱(OpticalEmissionSpectroscopy,OES)诊断是一种原位、非来诊断电子温度[6, 14, 35, 36]、电子密度[6, 14, 35-38]、气体温度[6, 11, 42]、氢原子密度[6, 14, 43]、负氢离子密度[44]以及 Cs 密度[45]针诊断比较起来,发射光谱诊断几乎不受射频干扰,在射青睐,对负离子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发射光谱诊置必备的诊断工具[46-48]。低温低压等离子体中,要解读光谱数据获取等离子体参数为谱线强度直接反映激发态的粒子密度,并不直接与电子体参数相关。碰撞辐射模型或日冕模型则为粒子的每一个,在该方程中考虑了等离子体中各种反应过程,给定等离子

等离子体参数,发射光谱,模型,粒子密度


光谱诊断和等离子体粒子模型光谱诊断是通过分析等离子体的发射谱线来诊断等离子体参数的 跃迁到低能级 k 的谱线绝对线强度[49]( )pk pkI n p A p)是处于 p 能级的粒子密度,Apk是爱因斯坦自发辐射跃迁概率。经过绝对标定[49]之后,则 Ipk可由光谱图获得。换言之,从光谱图粒子密度。模型是描述等离子体中各能级粒子分布状态的模型,它建立了等度、电子温度等)同激发态粒子密度之间的关系。图 2-2 展示了等子体粒子模型和发射光谱之间的关系,从正向(红色实线)来看,根用等离子体粒子模型可以预测发射光谱的谱线强度,从逆向(蓝色结合等离子体粒子模型可以反推出等离子体参数。由此可见,等离射光谱诊断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庆龙;汪金新;蒋才超;谢亚红;胡纯栋;赵远哲;盛鹏;;射频负离子源关键参数测量系统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9年03期

2 曹进文;任秀艳;曾自强;林治洲;吴灵美;杜雪媛;米亚静;屠锐;;氩气真空弧放电实验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16年00期

3 郑侠;贾先禄;;负氢多峰场离子源发射度改善的实验装置[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年00期

4 贾先禄;K.Jayamanna;;微波驱动离子源的恢复[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5 ;原研开发出离子源装置[J];国外核新闻;1999年03期

6 许胜国;热电子轰击气体离子源若干结构与工艺问题[J];质谱学报;1994年02期

7 翟其刚;俞光仪;徐林木;陈伟民;;智能离子源弧流稳定系统[J];电子技术;1990年11期

8 王惠三,简广德;负离子源引出系统束光学的数值模拟[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7年01期

9 王耿介;桶式离子源参数计算[J];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1987年02期

10 白桂彬;;一个小型弧放电离子源[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基;冀鸣;;真空辅助镀膜的离子源技术应用[A];粤港澳大湾区真空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2018年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2 任秀艳;曾自强;;强流弧放电离子源实验台架用磁场系统设计[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C];2014年

3 曾自强;任秀艳;李公亮;米亚静;屠锐;;强流弧放电离子源实验台架研制进展[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3[C];2014年

4 刘胜;盛鹏;宋士花;李军;谢亚红;谢远来;刘智民;胡纯栋;王绍虎;NBI组;;离子源长脉冲放电实验[A];第十三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孔庆升;;离子源在真空镀膜中的应用[A];薄膜技术高峰论坛暨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ng;;阳极层型气体离子源的特点及应用[A];薄膜技术高峰论坛暨广东省真空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文台;郭美如;;一种电子碰撞型离子源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陈士祥;蒋国英;李日新;吴玉珍;林美娟;厉学文;过骐千;朱惜安;;永磁微波离子源的研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电子束离子束学术年会、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第三届电子束焊接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郑侠;贾先禄;;负氢多峰场离子源发射度改善的实验装置[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10 缪竞威;师勉恭;杨百万;唐阿友;许祖润;杨朝文;;~4HeD~+纯净束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李九伟;宁波大学研发出新型质谱离子源[N];宁波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梅初;NBI负离子源束引出控制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郭俊伟;高电荷态ECR离子源微波耦合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年

3 左晨;大功率射频负离子源的系统设计和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4 赵鹏;大功率射频负离子源等离子体激发与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5 刘伟;EAST-NBI离子源稳态运行关键实验参数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6 蒋才超;大功率RF离子源功率馈入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7 马向国;纳米聚焦离子束系统液态金属离子源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8 清江;小型质谱与软电离离子源新技术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杨尧;ECR离子源引出的低能高电荷态离子束传输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5年

10 马潇潇;基于敞开式离子源的质谱在线反应监测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增山;射频负离子源氢等离子体碰撞辐射模型和发射光谱诊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严文豆;大功率负离子源束流截面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3 姜瀚;负潘宁源中子管的离子源及引出系统仿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4 谌贵阳;用于离子束抛光的射频离子源控制器设计与性能测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岳东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离子源特性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张黎;射频离子源等离子体激励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王俊人;J-TEXT诊断中性束离子源参数分析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8 王蔚;应用于小型密封中子管的射频离子源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

9 黄维;强流高电荷态难熔金属离子的产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10 李姣赛;ECR离子源发射度测量系统设计[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年



本文编号:2795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795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1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