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高亮度电子束纵向特性测量的电光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6 03:40
【摘要】:在以高亮度电子束作为驱动的装置中,对电子束纵向特性的测量是束流诊断中的前沿和热点,如对百飞秒及以下超短束团纵向分布的测量是短波长自由电子激光中衡量峰值流强和装置性能的基本方法,束流到达时间抖动会影响泵浦探测技术中的时间分辨率、直线对撞机中的对撞效率、汤姆逊散射X射线源中光子产额的稳定性。电光诊断技术可以同时实现束团纵向分布和到达时间的单次、非拦截式、高分辨率测量。本论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以清华大学汤姆逊X射线源装置作为实验平台,对电子束纵向特性测量的电光方法开展了深入的理论、模拟和实验研究。本论文首先研究了电光诊断技术中的光谱分辨探测。我们设计并搭建了紧凑、在线的光谱分辨电光束测装置,实现了束团纵向分布和到达时间单次、非拦截式的电光测量。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束团长度为527fs rms,束流相对于激光的到达时间抖动为471fs rms。论文分析了测量过程中的分辨率、信号量大小、稳定性等问题,研究了作为时间分辨率主要限制因素的探测激光带宽与啁啾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案,如探索空间分辨的测量方式、使用光谱更宽的探测激光、采用响应截止频率更高的电光晶体、减小探测距离等。本论文研究的另一种电光诊断技术为空间分辨探测。我们首先针对空间分辨探测中激光斜入射导致的探测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固有问题,研究了电光信号强度与探测距离之间的变化关系,为束团纵向分布的修正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随后我们比较了碲化锌和磷化镓两种电光晶体的测量效果与差异,直接测量得到的束团长度分别为106fs rms和82fs rms。论文经过分析认为电光晶体晶格共振导致的响应截止频率和低能束流下的库仑场展宽限制了时间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论文提出了消除库仑场展宽的影响从而获得真实束团长度的方法,并得到了~60fs rms的束长测量结果。在束流到达时间的测量中,空间分辨探测的测量精度达到了~10fs。通过对时间抖动和实验环境条件的频谱分析,我们发现激光室的温湿度变化是引起慢漂的主要来源,并精确分辨出温度与湿度对各慢漂成分的贡献。基于电光方法获取的到达时间信息,我们完成了在线反馈抑制慢漂、减小时间抖动的验证性实验,将抖动从430fs rms减小到320fs rms,相应的慢漂成分从335fs rms降低到110fs rms。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L5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宝云;孙葆根;王晓辉;王季刚;卢平;;合肥光源单束团测量电路研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9年03期

2 朱雄伟;;束团磁压缩的高阶限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7年01期

3 郑凯;王筠华;刘祖平;李为民;周泽然;杨永良;黄龙君;陈园博;;改进的合肥光源逐束团流强测量方案[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7期

4 国智元,秦庆,张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束团拉伸效应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11期

5 陈龙康;束团伸长效应的理论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1期

6 陈龙康;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束团伸长效应初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3期

7 冯宝树;;电子束团中的粒子纵向分布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8 陈龙康;;高能电子加速器中的束流纵向不稳定性[J];深圳大学学报;1988年Z1期

9 王宝云;孙葆根;王季刚;徐宏亮;卢平;;合肥光源单束团下束团长度和能散的测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10期

10 史宗君;杨梓强;梁正;;预群聚电子束团辐射特性[J];中国激光;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频谱法测量束团长度[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2 殷达钰;;CSR非绝热压缩腔研究[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季刚;孙葆根;杨永良;卢平;周泽然;唐雷雷;栗武斌;徐宏亮;;合肥光源单束团纵向分布的测量研究[A];第八届(2012年)北京核学会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晓莹;齐新;杨磊;;束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特性的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7册(计算物理分卷、核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卷、脉冲功率技术及其应用分卷、核工程力学分卷)[C];2017年

5 施义晋;刘雪峰;杨真媛;;无外源二级分频预聚束[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孙葆根;罗箐;王晓辉;;加速器束流诊断技术的新进展[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钢;杨学平;王言山;王鸣凯;;束团压缩与FEL增益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8 孙大睿;;电光采样(EOS)法测量超短电子束束团长度中的模拟计算与误差分析[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孙大睿;徐金强;唐坤;;电光采样(EOS)法测量超短电子束束团长度中的模拟计算与误差分析[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杨建俊;张天爵;林郁正;Andreas Adelmann;安世忠;;强流紧凑回旋加速器中径向相邻多束团作用的三维模拟研究[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飞;等离子体加速中超高品质束流产生机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2 王伟;高亮度电子束纵向特性测量的电光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3 赵贺;离子束团冷却与脉冲电子束冷却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占林松;SSRF逐束团横向反馈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子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王宝云;合肥光源光电法束团长度测量系统研制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王荣;皮秒量级电子脉冲宽度测量系统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郑凯;合肥光源逐束团测量和模拟反馈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8 陈汉骄;逐束团截面尺寸测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8年

9 卢贤海;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的优化研究和应用探索[D];清华大学;2015年

10 周泽然;合肥光源数字横向逐束团反馈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振杰;慢正电子束团湮没寿命测量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2 李皓;合肥光源条纹相机定时电路的改进和束团长度测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3 华连发;基于光谱解码的电光采样测量束团长度方法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4 郭江;腔式束团长度监测器的设计与仿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朱亮静;合肥光源上长短束团并存模式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刘传生;基于FPGA的储存环逐束团流强测量系统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张慧;NSRL注入器束团长度测量系统初步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田君;周期电子束团Smith-Purcell辐射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建新;基于BPM的束团长度测量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10 薛磊;基于ICT的加速器束团电荷量监测系统设计[D];清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4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04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e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