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功能性材料对铀的吸附行为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20:12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改变,多个国家正在推进核电事业的发展。通过核能发电,可以令全球变暖问题得到缓解,并保持能源可持续性供应。对多种类型反应堆而言,铀是重要的核燃料组成元素,核电的发展意味着对有限铀资源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核活动的增多,由其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含铀核废液量也随之增大。因为铀有着放射性、化学毒性和生物毒性,并且半衰期较长。含铀核废液若未经处理变向环境中排放会对生态圈造成严重污染。然而,如果能对这种含铀核废液进行恰当的处置,则可以达到保护环境和提高铀资源利用率的双重效果。综上所述,找到合理高效的方法,对含铀核废液中的铀进行吸附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对于吸附法来说,吸附剂的制备是其核心技术所在。目前研究者们倾向于制备具有大比表面积和特定官能团的吸附剂,大比表面积意味着更多的吸附位点,而特定官能团则通常对铀有着较高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因此可以实现对铀的高效吸附。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三种功能化材料对含铀溶液中铀的吸附行为、吸附机制和脱附方法,研究内容和结论分别如下:(1)采用偕胺肟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F-AO)作为吸附剂对铀进行吸附,考察了pH值、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与pH值高度相关,为自发的吸热反应,并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机制为单层化学吸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176.99 mg/g。吸附的铀最终可以通过烧结处理以铀氧化物混合物的形式被回收;(2)首先制备了碳泡沫,之后对其进行强酸氧化处理,得到了氧化碳泡沫(oxidized CF)并将其作为吸附剂对铀进行吸附,考察了pH值、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处理显著提高了oxidized CF对铀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与pH值高度相关,为自发的吸热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机制为单层化学吸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305.77 mg/g。吸附的铀最终可以通过烧结处理以U_3O_8或Na_2U_2O_7的形式被回收。吸附过程表达式为:2RCOOH+UO_2~(2+)→2(RCOO)UO_2+2H~+;(3)制备共价有机聚合物(COP)并将其作为吸附剂对铀进行吸附,考察了pH值、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共存金属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与pH值高度相关,为吸热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机制为单层化学吸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计算得到的最大吸附量为145.56 mg/g。应用于多离子混合溶液条件时,COP对铀离子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L941.1
【部分图文】:

铀溶液,吸附铀,吸附剂,质量


图2.1 pH值对UHMWPEF-AO吸附铀的影响(铀初始浓度为100 mg/L,吸附剂质量为5 mg,铀溶液体积为 5 mL,温度为 298 K,时间为 24 h)Fig. 2.1 Effects of pH on adsorption of U(VI) onto UHMWPEF-AO(C0 = 100 mg/L, m = 5mg, V = 5 mL, T = 298 K, t=24 h)

铀溶液,吸附铀,吸附剂,初始浓度


处理时间就越短,效率因此更高。所以对于吸附剂性能的评估,吸附速率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指标。为了探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以时间为变量进行了吸附实验。图2.3描述了UHMWPEF-AO对铀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初始阶段(吸附开始的前 180 min),吸附速率快速增长;随着时间的增加,吸附速率逐渐降低。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剩余铀浓度降低,UHMWPEF-AO表面吸附位点逐渐被占据导致可用位点减少,以上两点是导致吸附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2 h 后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吸附达到平衡。在后续实验中,为确保吸附达到平衡,将反应时间定为 24 h。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这两个模型的表达式分别如下[134]: ( ) = 1 (2 2) =1 2 2 (2 3)式中 qe(mg/g)与 qt(mg/g)分别为平衡时刻和 t 时刻的铀吸附量

一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吸附铀


28图 2.4 UHMWPEF-AO 吸附铀的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模型(a),准二级动力学模型(b)Fig. 2.4 Pseudo-first-order (a) and pseudo-second-order (b) plots for the adsorption ofU(VI) by UHMWPEF-AO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国霞;;日本将进行光电子功能性材料的开发[J];现代防御技术;1989年03期

2 郑文会;;富氧膜和节能[J];节能;1987年01期

3 方震;发展中的功能性材料[J];江苏电器;2003年04期

4 戴静敏;金属间化合物—新型功能性材料[J];铁道机车车辆工人;1994年03期

5 长田纯夫;吕莉雯;;功能性金属材料的开发及在汽车部件上的应用[J];国外汽车;1986年01期

6 ;照明用新型印制OLED功能性材料项目启动[J];中国照明电器;2013年08期

7 ;等温吸附法分离氖-氦-氮混合气试验技术总结报告[J];深冷技术;1977年05期

8 李琳,张雁,蔡妙颜,李冰;新生固相在多组分液相中等温吸附的数学描述[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孟晶;功能性:推动职业装行业奔“小康”[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2 孟溟捷;优质化学 创造精彩[N];建筑时报;2010年

3 特约记者 顾定槐;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N];中国化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解春雨;功能性材料对铀的吸附行为及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8年

2 朱振;新型功能性无机材料制备与应用[D];南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恩;我国发达地区功能性床上纺织用品的现状与发展前景[D];青岛大学;2008年

2 蔡庆伟;SiO_2/Au纳米功能性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黄楚婷;水热法合成固体功能化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何柳;二氧化碳高温吸附剂的固定床研究[D];西北大学;2017年

5 李卓睿;热作用及水分影响顾桥煤吸附甲烷的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曾智浩;三种土壤—钼吸附/解吸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7 张丽丽;锂钛复合氧化物制备及锂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8 许振宁;NiO-ZnO/Al_2O_3-SiO_2脱硫吸附剂还原及再生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9 茅珏榛;钴改性吸附剂脱除煤气中汞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10 王森;焦炉气制甲醇系统焦油吸附剂异常粉化原因及解决方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248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248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4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