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摆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不稳定性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TL33
【部分图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过程中可保证测压管内流体温度不受实验段加热的影响。??(1)实验段??如图2.2所示,实验段为典型的窄矩形通道(矩形窄缝),不锈钢材质,其名义??尺寸为2mmx40mmxl〇〇〇mm,通过将高频直流电源直接加载于流道本体使其发热。??实验本体主要由窄矩形流道、绝缘云母板及不锈钢承压壳组成,其中云母板保证流??道与承压壳之间绝缘并减少散热损失,在实验本体两端通过带聚四氟乙烯垫片的法??兰使本体与回路保持绝缘。另外,在实验本体外部包裹热绝缘层,以减小本体热量??散失并保证实验段热平衡。在实验段外壁面安装6个N型热电偶,距离实验段入口??分别为x/D/^37、82、141、204、245、311,在实验段的两端,通过插入铠装热电??偶分别测量出、入口的流体温度。此外,在实验流道的宽边壁面设置有测压孔P1、??P2和P3,其距离实验段入口分别为xAD/^52、259、3〗8,实验过程中测量P1和P2(Zlp,_2)??以及P2和P3之间的压降(2_3。??
第2章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动机构??为一个2.5mx2m的矩形平面,如图2.3所示,整个热工水平台上从而实现同步运动,具体的细节参照文献[64]。摇回路的垂直中轴线重合,两者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在一起,,整个摇摆平台及实验回路可绕轴线做摇摆运动,当平台处于垂直状态。??逆时针运动?1?顒时针运动??’
第2章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案??2.2.2实验方法??(1)强迫循环流动不稳定性实验。??对于强迫循环下的流动不稳定性实验而言,通常有两种实验方法,一种定流量、逐渐增加实验段的加热功率,另一种则是定实验段的热流密度、逐渐降道的入口流量。前者由于加热过程中阻力的变化以及自然循环的影响,实验段口流量会出现变化。如图2.4所示,单相区域系统的入口流量随加热功率的增化较小,随着沸腾的发生,通道入口流量逐渐增加,而当系统发生Ledinegg不性(LED)时,流量则发生了骤降。基于单…变量的原则,本文故不采用此方法。者通过变频器改变主泵的转速从而减小入口流量,使用此种方法不但避免了其量的引入,同时还获得/通道的热工水力特性曲线(Demand?curve),为常见的流动不稳定性类型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种道彤;刘继平;严俊杰;;矩形通道内置加热板混合对流的实验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2 种道彤;刘继平;严俊杰;周志杰;;垂直矩形通道内混合对流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05期
3 云和明;程林;王立秋;;流体变物性对细矩形通道流动和传热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4 罗磊;陈文振;陈志云;郝建立;;水平加速条件下矩形通道内冷却剂温度与流场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6期
5 王艳林;陈炳德;黄彦平;王俊峰;;平行窄隙矩形通道间脉动演化过程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1年05期
6 陈志云;陈文振;罗磊;郝建立;;摇摆条件下矩形通道内冷却剂温度与流场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03期
7 刘宇生;谭思超;高璞珍;袁其斌;;矩形通道内脉动层流流场特性理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2年11期
8 曾德越,马重芳,秦文新,孙东良;矩形通道内强化表面的传热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9 朱祚金,刘明侯,陈义良;旋转矩形通道中粘性流动的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1995年06期
10 黄军;黄彦平;王秋旺;马建;;纵向涡对窄间隙矩形通道内流动边界层作用特性研究[J];核动力工程;2010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余志庭;摇摆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不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2 金光远;摇摆对矩形通道内两相流动阻力特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3 王畅;周期力场作用下矩形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4 唐新宜;矩形通道内流动与强化传热的实验与数值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张勋;结合AMTEC的小型自然循环快堆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赵鹏程;小型自然循环铅冷快堆SNCLFR-100一回路主冷却系统热工安全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吴磊;一体化自然循环反应堆一回路自然循环及稳压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8 张文超;摇摆条件下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混沌特性分析及预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凯利;小尺度矩形通道内碳氢燃料流动及强化传热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莉;涡发生器强化矩形通道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董浩然;滴形涡发生器强化矩形通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
4 董相禄;摇摆条件下窄矩形通道内流动传热的大涡模拟[D];重庆大学;2012年
5 陈冲;摇摆对窄矩形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6 邱志方;矩形通道内的混合对流实验与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宫园园;涡发生器强化竖直矩形通道传热流动性能数值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刘丽芳;矩形通道中柔性平板的窄频大幅振动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9 陈勇;摇摆条件矩形通道内流体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刘宇生;矩形通道内脉动流流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39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39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