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基于嵌入式EPICS的储存环束流损失监测系统

发布时间:2020-10-17 16:03
   针对合肥光源储存环恒流运行(Top-off)改造等性能提升的需要,研制了新型的基于嵌入式EPICS架构的储存环束流损失监测(BLM)系统,用于监测储存环中束流损失发生的位置和大小。合肥光源在二期升级改造之后,增加了水平方向的聚焦,使得束流发射度极大的降低,光源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托歇克效应由于发射度的降低而增加,从而使得束流损失也增大。新BLM处理器获取储存环各处双PIN型光电二极管传感器所采集的簇射电子的信号,分析处理后通过各个处理器内部的嵌入式系统所运行的EPICS程序将数据实时发布到加速器控制网络,使中控室能够实时获取束损的数据。同时分析了束流损失产生的原因,影响束流寿命的原因和产生的辐射类型。在束流损失监测设备的设计中,首先根据储存环实际安装位置空间大小,确定了束流损失监控设备设计尺寸大小。再根据束流损失监控设备所需要的功能,设计了模数转换电路、电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MCU芯片监控电路、数据通讯电路、自检电路等。本文设计的束流损失监测系统具有两套模式,分别为测量模式和自检模式。两个模式区别在于切换双PIN型光电二极管的输出信号。在测量模式下,双PIN型光电二极管输出的信号为束流损失信号;在自检模式下,双PIN型光电二极管输出信号是一个固定的频率值。通过比较来判断束流损失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束流损失监测设备有三种数据输出模式,分别为串口输出、触摸屏显示、网络传输。三种数据输出模式适用于调试、离线测试、在线测试三种测试方式,能极大的提高设备的测试灵活性。基于EPICS系统的架构能直接接入合肥光源控制系统,简化了系统结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经过试运行,观察了在合肥光源Decay模式、Injection模式和Top-off模式下的束流损失数据,结果表明新BLM系统满足合肥光源恒流运行的需要。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L594
【部分图文】:

电离室,探测器,基本原理


1.??'?1?23_.?■??图1.2短电离室探测器??短电离室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如图1.3所示。短电离室内存在两个电极。两个??电极的形状可以设计成相互平行的电极板、同心圆筒状电极、同心球体电极等。??两个电极之间会充入一定比例的混合气体,从而形成一个电容。电极之间相互绝??缘,分别连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源电压的高低会影响监测器对微弱电信号??的敏感程度。所以,一般电离室在设计的时候,根据所需测量辐射场中存在的粒??子,会设计不同的电压大小、混合气体比例以及两个电极的形状和距离。在两个??电极板之间加正负电场,当电压较低时,电离室内的混合气体中电子和离子会结??合成中性原子,被电离室两级收集到的电子和离子非常少,产生的电信号也非常??微弱。所以,电离室电极之间的电压一般加到上万伏,此时在混合气体中的电子??和离子相互分离。当外界带电粒子打入电离室内部

束流损失,处理器,探测器,芯片处理


第3章束流损失监测系统分析第3章束流损失监测系统分析??损失监测系统??歇克效应丢失的电子一定成对出现,并且碰撞真空壁对称探测器往往对称安装。如图3.1所示,采用的双PIN型光电置在储存环上下前后四个位置。四个探测器采集到的信号处理模块内逻辑芯片处理后,产生脉冲宽度可调,电压稳x-M3处理器。Cortex-M3处理器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计数,束流损失值采用计数值或频率值表示。束流损失值分别传往-A8处理器。触摸屏实时显示采集的束流损失值。ARMCortentOS系统,并安装基于EPICS协议的IOC程序,通过EPIess)协议将数据发布到控制网中,用户通过OPI界面远程

系统结构图,系统结构图,束流损失,探测器


图3.2系统结构图??3.1.1工作模式??束流损失监测系统有两种工作模式,测量模式和自检模式。由图3.3中的双??PIN型光电二极管探测器改变工作模式。探测器管脚5或9空置时,探测器工作??在测量模式。当管脚5或9接5V上拉电阻时,探测器会切换到固定频率源,输??出信号变为预置的10kHz信号,电路切换到自检模式。在测量模式下,采集通道??与束流损失探测传感器连接,采集到的数据是束流损失值。由于长时间处于辐射??环境,BLM系统容易损坏。当束流损失测量值异常时,通过切换探测器工作模??式,切换到自检模式时,如果BLM系统采集到10kHz频率源,判断探测器电路??本身没有故障。工作模式的切换通过Cortex-M3处理器输出高电平信号给光耦。??光耦起到光电隔离的作用。光耦的输出信号给复合晶体管阵列芯片,以驱动需要??较高电压的继电器。当继电器导通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YIN Zhi-guo;FU Xiao-liang;HOU Shi-gang;;An Embedded IOC for 100 MeV Cyclotron RF Control System[J];Annual Report of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2014年00期

2 张宁;尹聪聪;韩立峰;陈永忠;郭冰;;基于EPICS的冗余方法在反应堆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3年11期

3 ;Web services interface to EPICS channel access[J];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2008年02期

4 ;EPICS interface to Libera electron beam position monitor[J];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2008年02期

5 雷蕾;韩利峰;徐海霞;李勇平;;EPICS环境下的软件规范管理[J];核技术;2015年06期

6 朱海君;刘亚娟;袁启兵;;基于EPICS的上海光源注入引出远控系统[J];核技术;2012年05期

7 张玉亮;朱鹏;金大鹏;;EPICS数据包捕获分析工具开发及其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6年08期

8 王林;雷革;马力;;EPICS的中断处理应用研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11期

9 官龙腾;尹聪聪;张宁;张福春;刘婷;李勇平;;EPICS环境下数字超声流量计网络接口设计与应用[J];核技术;2015年08期

10 张招红;刘平;姜政;余笑寒;郑丽芳;;用EPICS实现液氮冷却双晶单色器的运动控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常建军;320kV实验平台EPICS应用及调束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尹聪聪;钍基熔盐堆EPICS控制系统可靠性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周永年;上海光源基于EPICS的QXAFS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顾可伟;EPICS在CSRe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5 张璟;托卡马克集成控制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胡正;上海光源光束线运行数据存档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袁琦;基于嵌入式EPICS的储存环束流损失监测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吴丽梅;基于B/S架构的EPICS实时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年

3 张鹏蛟;基于EPICS和Labview的辐照加速器测控系统设计[D];长安大学;2018年

4 吴伟;基于EPICS和MDSplus的快控电源监控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唐君;基于EPICS的320kV束线控制系统改造[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8年

6 曾庆波;基于EPICS的HLS-Ⅱ辐射剂量监测系统开发[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王萌;EPICS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赵卓;基于UNIX操作平台下的EPICS实时数据库开发设计[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9 吴文庆;EPICS在望远镜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10 张德敏;EPICS在加速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8年



本文编号:2845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45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d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