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金属中的固态氧控与相关问题研究
【学位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G146.12;TM623.2
【部分图文】:
图 1.1 ADS 原理示意图Fig.1.1. Scheme of ADS system系统,可以使长寿命高放核废料嬗变为短寿命低放核于解决“核废料安全处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年代,我国就确定了核燃料“闭合循环”和“核能发技术路线。通过乏燃料后处理,一方面回收有用的铀,可大大提高铀资源的利益率;另一方面可显著减少放驱动次临界系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成反应堆高放原理是:加速器产生轰击靶核的高能质子束,在靶核中子,散裂中子作为外中子源进入次临界系统,从而维,次临界系统中有足够高的中子通量,可用来实现嬗系统的功率由加速器的功率决定,一旦关闭加速器,因此该系统也是一种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先进堆型。和直接掩埋处理相比,采用循环嬗变技术的第四代核能
反应堆冷却剂材料和 ADS 散裂靶材料的时候遇到了严重的,多种金属元素可以在液态铅和铅铋中发生溶解,而且金属度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18]。在高温液态铅铋合金中长期过在固体材料与液态金属接触面上发生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属元素成分会直接溶解到液态铅铋合金中,并随流体的流动结构材料的腐蚀和冷却剂的污染。而且液态铅或铅铋合金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及物质交换(O、N 和 C 等),所以铅料(主要是不锈钢)具有极强的腐蚀性,随着温度的升高结严重。表明,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条件下,液态铅铋对普通不锈达 1mm/年[19,20],显然这是核反应堆系统所不能允许的。,高温液态重金属的流动会对核反应堆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r[21]等人通过实验发现,纯铁在 的流动铅铋中会发生 2000小时之后腐蚀速率会变快,图 1.2中是纯铁表层受影响区图中清晰看到流动铅铋合金对纯铁的晶间腐蚀深度 。
温度梯度引起的传质,包括:(1)溶解;(2)扩散;(3)金属溶质的传递;(4)核;(5)微晶的输运;(6)黏附与晶体生长(形成堵塞) 1.3 Thermal gradient mass transfer: 1-Solution, 2-Diffusion, 3-Transport of dissolveetal, 4-Nucleation, 5-Transport of crystallites, 6-Crystal growth and sintering (plugformation)循环流动的液态铅铋系统中,腐蚀产物会在液态金属中扩散,并会随流动。如图 1.3 所示。在腐蚀性液态金属的循环系统中,热管段受到腐蚀产物被金属流体从热端传输到冷端,在低温区达到饱和浓度并形。所以在非等温循环系统中,溶质元素的浓度由冷端的沉淀过程控制受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共同影响,而且这种腐蚀不会随时间减弱,所以会在低温段形成大量腐蚀产物的堆积,严重影响壁面换热和冷却剂的若不采取防护措施,结构材料的持续腐蚀将会造成结构钢材厚度的减物的沉淀析出会改变材料管壁成分,导致壁面局部传热恶化和管路堵而造成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影响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对高温液态金属的腐蚀减薄问题,国际上已相继开展了不同结构材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奇蓁;;我国核电及核能产业发展前景[J];南方能源建设;2015年04期
2 梅华平;吴庆生;韩骞;陈建伟;黄群英;吴宜灿;;铅铋堆嬗变燃料初步选型与分析[J];核技术;2015年08期
3 吴宜灿;王明煌;黄群英;赵柱民;胡丽琴;宋勇;蒋洁琼;李春京;龙鹏程;柏云清;刘超;周涛;金鸣;FDS团队;;铅基反应堆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核科学与工程;2015年02期
4 刘静;姜志忠;田书建;黄群英;韩洋洋;;Pb及PbBi合金与T91钢的润湿行为[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年S1期
5 王艳青;黄群英;武欣;吴斌;张敏;高胜;;铅铋合金中Bi/Bi_2O_3型氧传感器准确性及稳定性测试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5年03期
6 张敏;王艳青;吴斌;武欣;高胜;黄群英;;静态铅铋中Pt/Air型氧传感器性能初步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5年01期
7 熊伟;;核电重启后我国核电建设前景分析[J];价值工程;2014年34期
8 王家万;王亚夫;;微波加热原理及应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王改英;柏云清;高胜;张敏;黄群英;FDS团队;;液态铅铋氧浓度测量技术初步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12年02期
10 郭智慧;黄群英;宋勇;严资林;吴宜灿;;CLAM钢基体上大气等离子体喷涂制备氧化铝涂层工艺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艳青;高温液态铅铋合金氧传感器研制与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张敏;液态铅铋合金气相氧控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84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287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