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关于氢氦同轴离子注入机离子源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7 23:18
  核电站的长期安全运行极大程度依赖于核材料性能。核材料的特殊性体现在辐照效应和辐照催生效应。反应堆材料中嬗变产物(主要是氢和氦)与中子所致的位移损伤往往按特定比例同时产生,单离子束辐照不能观察到氢、氦与位移损伤的协同作用。世界核电强国都在兴建能同时模拟位移损伤和氢、氦协同作用的三离子束辐照装置。在这种背景下,厦门大学开展了世界上首台三离子束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联机设施的建设。该设施由一台400kV的离子注入机,一台50kV氢、氦同轴离子注入机,一台300keV高分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一台3MV串列离子加速器连接组成。该联机装置利用低能(10-50keV)离子注入机将氢、氦离子与产生位移损伤的中能重离子(400keV)通过两根管道同时引入透射电子显微镜,以模拟反应堆堆芯材料中因辐照效应而造成的显微结构转变。低能氢、氦同轴离子注入机离子源是联机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离子源相比,潘宁离子源的主要特点有:能在低气压下稳定工作,供电系统和自身结构相对简单,有较长的工作寿命,是以被用作氢氦同轴离子注入机的离子源。本文对氢氦同轴离子注入机所用潘宁离子源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分析,并且探究了离子源... 

【文章来源】:厦门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加速器-透射电镜联机设施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联机设施及所用离子源发展
    1.2 国内外潘宁离子源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子源实验
    2.1 离子源
        2.1.1 离子源结构
        2.1.2 离子源工作原理及特点
    2.2 系统组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离子源放电特性
        3.1.1 磁场强度与气体密度关系
        3.1.2 离子源伏安特性
    3.2 离子源引出特性
        3.2.1 引出电压的影响
        3.2.2 放电参数的影响
    3.3 引出束流质谱
        3.3.1 氢电离过程
        3.3.2 气压对束流质谱的影响
        3.3.3 放电电压对束流质谱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源放电区结构的改变对离子源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原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放电电压对放电电流及束流强度的影响
        4.2.2 对离子比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Simulation of ion beam extraction and focusing system[J]. B.A.Soliman,M.M.Abdelrahman,A.G.Helal,F.W.Abdelsalam.  中国物理C. 2011(01)
[2]在线低能气体离子源[J]. 靳硕学,郭立平,彭国良,张蛟龙,杨铮,黎明,刘传胜,巨新,刘实.  核技术. 2010(03)
[3]潘宁离子源中电磁场和气压对氢气电离的影响[J]. 肖坤祥,周明贵,谈效华.  真空电子技术. 2003(06)
[4]Study of the pulsed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nning ion source for neutron tubes[J]. LU Hong-Bo, YUE Cheng-Bo, LI Wen-Sheng, ZHAI Wei-Dong, JIANG Zhong-Jing, WEI Bao-Jie (Department of Physis, th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2000(03)
[5]微型永磁体冷阴极潘宁源的性能及应用[J]. 彭友贵,叶明生,傅强,孟宪权,邱进军.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5)
[6]LY—3A型冷阴极离子源[J]. 陈亚光.  微细加工技术. 1992(01)
[7]调磁式潘宁离子源[J]. 吴庚年,夏慧琴.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1987(01)
[8]冷阴极潘宁离子源的改进实验及其应用[J]. 颜贻明.  半导体技术. 1982(02)



本文编号:3003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003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5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