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小型除氧器选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30 20:28
简述了核电站对于小型除氧器的要求,对热力除氧、化学除氧等技术成熟的传统除氧工艺进行了总结,并对催化加氢除氧、解析除氧、膜法除氧等新技术进行剖析,给出了核电站小型除氧器的推荐选择,以供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或核电站除氧器改造时参考。
【文章来源】:给水排水. 2020,56(S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立式除氧器工作示意
催化加氢所用的树脂又称为触媒型除氧树脂,是以有坚实骨架结构的树脂为母体,将起催化作用的金属钯离子牢固的吸附在其表面,最后对金属钯进行催化活性的活化处理。在静态混合器中充分混合的氢气和溶解氧经过载有催化树脂的树脂罐时,借助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所提供的巨大的表面积,催化剂钯实现对氢气和氧气很强的吸附能力,保证了氢气、氧气和催化剂的充分接触,催化活性很高,除氧效果良好。催化加氢除氧示意见图2。钯-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加氢除氧技术能在常温条件下高效除氧,效果稳定,已经在国内AP1 000堆型中使用[2],具有良好的应用实践和经验反馈。催化加氢除氧工艺可模块化设计及生产,占地面积小,供货周期短;通过系统优化及仪控逻辑优化,根据除盐水进水量调整氢气供应量,避免氢气的浪费,同时能够满足负荷波动较大的工艺要求,适应核岛系统间歇式用水的供水特点;可一键启动,运行维护管理方便。
膜法除氧装置的核心部件是脱气膜组件,见图3。脱气膜组件中实现除氧功能的是中空纤维膜。有研究人员利用疏水性聚4-甲基式烯-1或改性聚丙烯生产出的具有疏水特性的中空纤维膜[3-4],这些具有疏水特性的中空纤维膜带有微孔,具有透气性。当中空膜外侧为液体时,膜内侧抽真空或吹扫气体,就形成了气液两相间的气压梯度,即产生传质作用的驱动力,从而驱动水中的溶解氧从水中析出并通过微孔进入纤维膜的中空部分,在真空泵或吹扫气体作用下被带走,从而实现除氧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脱气膜装置在供热机组锅炉补给水的应用[J]. 高强生. 工业水处理. 2017(05)
[2]核电站常规岛辅助给水系统安装膜除氧装置的可行性浅析[J]. 徐瑞引,苑景凯,罗娅彬,王赞娥,史庆峰. 电站系统工程. 2016(03)
[3]AP1000除氧技术分析[J]. 侯涛,吴元明,冯金玲. 核科学与工程. 2016(01)
[4]膜接触器除氧实验研究及其传质分析[J]. 刘惠峰,邵嘉慧,何义亮. 膜科学与技术. 2008(02)
[5]钯/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加氢除氧技术的实验研究[J]. 云霞,徐江兴,于水利,时文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312073
【文章来源】:给水排水. 2020,56(S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立式除氧器工作示意
催化加氢所用的树脂又称为触媒型除氧树脂,是以有坚实骨架结构的树脂为母体,将起催化作用的金属钯离子牢固的吸附在其表面,最后对金属钯进行催化活性的活化处理。在静态混合器中充分混合的氢气和溶解氧经过载有催化树脂的树脂罐时,借助于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所提供的巨大的表面积,催化剂钯实现对氢气和氧气很强的吸附能力,保证了氢气、氧气和催化剂的充分接触,催化活性很高,除氧效果良好。催化加氢除氧示意见图2。钯-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加氢除氧技术能在常温条件下高效除氧,效果稳定,已经在国内AP1 000堆型中使用[2],具有良好的应用实践和经验反馈。催化加氢除氧工艺可模块化设计及生产,占地面积小,供货周期短;通过系统优化及仪控逻辑优化,根据除盐水进水量调整氢气供应量,避免氢气的浪费,同时能够满足负荷波动较大的工艺要求,适应核岛系统间歇式用水的供水特点;可一键启动,运行维护管理方便。
膜法除氧装置的核心部件是脱气膜组件,见图3。脱气膜组件中实现除氧功能的是中空纤维膜。有研究人员利用疏水性聚4-甲基式烯-1或改性聚丙烯生产出的具有疏水特性的中空纤维膜[3-4],这些具有疏水特性的中空纤维膜带有微孔,具有透气性。当中空膜外侧为液体时,膜内侧抽真空或吹扫气体,就形成了气液两相间的气压梯度,即产生传质作用的驱动力,从而驱动水中的溶解氧从水中析出并通过微孔进入纤维膜的中空部分,在真空泵或吹扫气体作用下被带走,从而实现除氧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脱气膜装置在供热机组锅炉补给水的应用[J]. 高强生. 工业水处理. 2017(05)
[2]核电站常规岛辅助给水系统安装膜除氧装置的可行性浅析[J]. 徐瑞引,苑景凯,罗娅彬,王赞娥,史庆峰. 电站系统工程. 2016(03)
[3]AP1000除氧技术分析[J]. 侯涛,吴元明,冯金玲. 核科学与工程. 2016(01)
[4]膜接触器除氧实验研究及其传质分析[J]. 刘惠峰,邵嘉慧,何义亮. 膜科学与技术. 2008(02)
[5]钯/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加氢除氧技术的实验研究[J]. 云霞,徐江兴,于水利,时文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02)
本文编号:3312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31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