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掺铕碘化锶和液闪混合ZnS(Ag)闪烁体的闪烁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23 22:27
示波器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示波器波形分析成为可能。本文应用LabVIEW软件编写了示波器数据获取系统的底层程序和用户界面程序。通过调用不同示波器的驱动程序实现对多款示波器进行数据获取,选择不同的功能函数子Ⅵ可以实现电荷积分、计数和波形存储等功能。应用该数据获取系统测量了R5912PMT的单光电子谱,并与标准的VME数据获取系统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测量结果显示,示波器数据获取系统与VME数据获取系统测得的单光电子谱基本一致。 随着粒子物理的发展,对闪烁体的光产额和能量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SrI2:Eu晶体是一种新型的高光产额和高能量分辨率的闪烁体,已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重视。本文应用闪烁体耦合光电倍增管的方法研究了SrI2:Eu闪烁体在137Cs和241Am伽马射线激发下的闪烁性能,通过示波器数据获取系统对脉冲信号进行存储,利用ROOT数据分析软件对波形信号进行离线分析。在137Cs的662keV伽马射线激发下SrI2:Eu相对于NaI(T1)的光产额为455%,闪烁衰减时间为1795ns。 ZnS(Ag)是一种高光产额闪烁体,由于自身光透明性差限制了它的应用领域,目前主要应用于重离子探测...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1.1.1 闪烁体的发光原理
1.2 闪烁体的性能
1.2.1 发射光谱
1.2.2 发光光产额
1.2.3 闪烁衰减时间
1.2.4 能量分辨率
1.2.5 闪烁衰减长度
1.2.6 探测效率
1.2.7 温度效应
1.3 闪烁体的研究进展
1.3.1 无机闪烁体的研究进展
1.3.2 有机闪烁体的研究进展
1.4 光接收器件
1.4.1 光电倍增管
1.4.2 半导体光电探测器
1.4.3 电荷耦合器件CCD
1.5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基于示波器的数据获取系统
2.1 示波器数据获取系统LabVIEW程序
2.1.1 LabVIEW程序前面板设计
2.1.2 LabVIEW程序程序框图设计
2.2 示波器数据获取系统测量PMT单光电子谱
2.2.1 测量装置
2.2.2 测量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I2:Eu闪烁体的闪烁性能研究
3.1 实验设置
3.1.1 SrI2:Eu晶体
3.1.2 实验装置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光电倍增管刻度
3.2.2 SrI2:Eu相对光产额
3.2.3 SrI2:Eu闪烁衰减时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闪混合ZnS(Ag)闪烁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设置
4.1.1 液闪装置
4.1.2 实验装置
4.1.3 混合ZnS(Ag)浓度设计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装置稳定性的研究
4.2.2 液闪混合ZnS(Ag)光产额
4.2.3 液闪混合ZnS(Ag)闪烁衰减时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68872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1.1.1 闪烁体的发光原理
1.2 闪烁体的性能
1.2.1 发射光谱
1.2.2 发光光产额
1.2.3 闪烁衰减时间
1.2.4 能量分辨率
1.2.5 闪烁衰减长度
1.2.6 探测效率
1.2.7 温度效应
1.3 闪烁体的研究进展
1.3.1 无机闪烁体的研究进展
1.3.2 有机闪烁体的研究进展
1.4 光接收器件
1.4.1 光电倍增管
1.4.2 半导体光电探测器
1.4.3 电荷耦合器件CCD
1.5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基于示波器的数据获取系统
2.1 示波器数据获取系统LabVIEW程序
2.1.1 LabVIEW程序前面板设计
2.1.2 LabVIEW程序程序框图设计
2.2 示波器数据获取系统测量PMT单光电子谱
2.2.1 测量装置
2.2.2 测量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I2:Eu闪烁体的闪烁性能研究
3.1 实验设置
3.1.1 SrI2:Eu晶体
3.1.2 实验装置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光电倍增管刻度
3.2.2 SrI2:Eu相对光产额
3.2.3 SrI2:Eu闪烁衰减时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闪混合ZnS(Ag)闪烁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设置
4.1.1 液闪装置
4.1.2 实验装置
4.1.3 混合ZnS(Ag)浓度设计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装置稳定性的研究
4.2.2 液闪混合ZnS(Ag)光产额
4.2.3 液闪混合ZnS(Ag)闪烁衰减时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68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76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