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在烧绿石中固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2 00:06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核燃料循环产生了一定量的Pu和Np、Am和Cm等锕系元素。成功地处理这些锕系元素对发展更先进的核燃料循环、控制核武器扩散和固化高放射性核废料具有重要的意义。锆酸盐烧绿石由于具有耐化学腐蚀、熔点高、热扩散性好、热传导性低以及离子传导性优异等特点,并且在辐照环境下结构稳定,因此被认为是固化锕系和镧系元素等核废料的优异材料。锆酸盐烧绿石在固化Pu等核废料之后,其热力学性能至今仍不清楚。为了安全地处理核废料,有必要了解材料的热力学性能,例如弹性常数、弹性模量、德拜温度等。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U)系统研究了Pu-Gd2Zr2O7的热力学性能。我们考虑了Pu占据Gd位和Zr位这两种情况,即Gd2-yPuyZr2O7和Gd2Zr2-yPuyO7。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化合物,我们优化了结构参数,计算了它们的...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放射性核废料简介
1.2 Pu等高放废料的固化方式
1.3 烧绿石化合物固化核废料的优势
1.4 烧绿石化合物的几何结构
1.5 研究含Pu的烧绿石热力学性能的必要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密度泛函理论(DFT)
2.2.1 Kohn-Sham能量泛函
2.2.2 Kohn-Sham方程
2.2.3 局域密度近似(LDA)
2.2.4 广义梯度近似(GGA)
2.3 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U)
2.4 赝势近似
2.4.1 范数守恒赝势
2.4.2 超软赝势
2.4.3 投影缀加平面波方法(PAW)
2.5 特殊准随机结构(SQS)
第三章 Pu-Gd2Zr2O7 热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Pu-Gd2Zr2O7 的结构稳定性分析
3.3.2 Gd2-yPuyZr2O7与Gd2Zr2-yPuyO7的弹性常数和弹性模量
3.3.3 Pu-Gd2Zr2O7 的延展性、弹性各向异性、德拜温度和电子结构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陷对烧绿石Gd2Zr2O7、Pu2Zr2O7、Gd2Pu2O7 热力学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Gd2Zr2O7、Pu2Zr2O7和Gd2Pu2O7 的缺陷形成能
4.3.2 缺陷态Gd2Zr2O7、Pu2Zr2O7和Gd2Pu2O7 的结构稳定性分析
4.3.3 缺陷态Gd2Zr2O7、Pu2Zr2O7与Gd2Pu2O7 的弹性常数和弹性模量
4.3.4 缺陷态Gd2Zr2O7、Pu2Zr2O7与Gd2Pu2O7 的延展性和德拜温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0022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放射性核废料简介
1.2 Pu等高放废料的固化方式
1.3 烧绿石化合物固化核废料的优势
1.4 烧绿石化合物的几何结构
1.5 研究含Pu的烧绿石热力学性能的必要性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密度泛函理论(DFT)
2.2.1 Kohn-Sham能量泛函
2.2.2 Kohn-Sham方程
2.2.3 局域密度近似(LDA)
2.2.4 广义梯度近似(GGA)
2.3 修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U)
2.4 赝势近似
2.4.1 范数守恒赝势
2.4.2 超软赝势
2.4.3 投影缀加平面波方法(PAW)
2.5 特殊准随机结构(SQS)
第三章 Pu-Gd2Zr2O7 热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Pu-Gd2Zr2O7 的结构稳定性分析
3.3.2 Gd2-yPuyZr2O7与Gd2Zr2-yPuyO7的弹性常数和弹性模量
3.3.3 Pu-Gd2Zr2O7 的延展性、弹性各向异性、德拜温度和电子结构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缺陷对烧绿石Gd2Zr2O7、Pu2Zr2O7、Gd2Pu2O7 热力学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Gd2Zr2O7、Pu2Zr2O7和Gd2Pu2O7 的缺陷形成能
4.3.2 缺陷态Gd2Zr2O7、Pu2Zr2O7和Gd2Pu2O7 的结构稳定性分析
4.3.3 缺陷态Gd2Zr2O7、Pu2Zr2O7与Gd2Pu2O7 的弹性常数和弹性模量
4.3.4 缺陷态Gd2Zr2O7、Pu2Zr2O7与Gd2Pu2O7 的延展性和德拜温度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0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790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