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核科学论文 >

丰中子核 17 C结团结构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4 03:49
  近40多年来,对原子核内部结团结构现象的研究一直是核物理研究的热点之一。过去实验上对轻核区原子核结团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双中心构型的Be和B同位素链中。随着理论上对C同位素的研究的深入,实验工作也逐渐扩展到了C同位素链上,在实验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测量到了12C的Hoyle State。对14C的研究表明其具有链式结构和三角结构两种不同的结团结构。对16C的实验研究未能证明其具有结团结构。因此,对17C实验研究可以对丰中子核17C内部双核结团结构是否存在进行验证。本次工作通过破裂反应重构17C激发能级的方法来研究其结团结构。实验束流由兰州重离子放射性束线RIBLL提供,使用能量44MeV/u的17C次级束轰击C靶,靶前使用时间拾取探测器和方硅探测器通过(35)E-TOF法鉴别靶前粒子,并使用了两块平行板雪崩放大器PPAC确定入射粒子位置。靶后设置了一套由双面硅微条和8×8CsI(Tl)阵列组成的(35)E-E探测器对靶后粒子进行鉴别以及对其动力学进行测量...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原子核物理的发展
    1.2 核结团结构研究发展
        1.2.1 结团结构的理论研究
        1.2.2 结团结构的实验研究
    1.3 17C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2 核与核相互作用的物理基础
    2.1 核-核相互作用过程简介
    2.2 核反应动力学
        2.2.1 坐标系
        2.2.2 末态两体核反应动力学
    2.3 核反应截面
        2.3.1 反应截面
        2.3.2 反应的微分截面
        2.3.3 反应的双微分截面
3 实验布局及探测设备
    3.1 放射性束流线RIBLL简介
    3.2 实验布局
        3.2.1 束流调节
        3.2.2 实验设置
        3.2.3 冷却系统和真空系统
    3.3 探测器介绍
        3.3.1 飞行时间探测器
        3.3.2 平行板雪崩放大器
        3.3.3 ΔE探测器
        3.3.4 能量探测器
    3.4 粒子鉴别方法
        3.4.1 飞行时间鉴别法
        3.4.2 ΔE-E望远镜法
    3.5 电子学及获取系统
        3.5.1 放大器
        3.5.2 探测器信号
        3.5.3 数据获取系统
4 数据分析与处理
    4.1 实验数据处理软件ROOT简介
    4.2 靶前粒子鉴别
    4.3 探测器刻度
        4.3.1 硅微条探测器刻度
        4.3.2 8×8CsI(Tl)阵列探测器刻度
    4.4 入射粒子和出射粒子位置测量
        4.4.1 入射粒子定位
        4.4.2 出射粒子定位
    4.5 靶后粒子鉴别
    4.6 破裂反应事件挑选
5 实验结果
    5.1 激发能谱
    5.2 误差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本文编号:3830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830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0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