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15 19:38
核电发展与安全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核电厂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会对国家及社会产生不良影响。迄今为止,常见的核电事故基本上都是由人因失误造成的,而不合理的人机界面设计恰恰是导致人因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良好的人机界面设计是减少人因失误,进而防止核电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然而,要使主控室人机界面设计达到要求,就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机界面评价手段来监督人机界面的设计过程。核电厂主控室是核电厂运行的控制中枢,是人机交互行为发生最多的场所,这里配备了监控电厂运行状态的控制系统,系统过程变量繁多,自动化程度很高,人机界面设计十分复杂。数字化技术被引入主控系统之后,主控室人机界面发展为以计算机工作站为主,具备更加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却也给操作人员增加了界面管理负担,引发了一些新的人因失误。为了给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本文围绕人机界面评价理论展开了以下研究工作: 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与传统人机界面进行比较; 2)结合评价指标优化标准,分析前人提出的多因子综合算法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改进,使其可以用于评...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核电发展背景
1.1.2 核电安全中的人因失误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特征分析
2.1 核电厂主控室特点
2.2 核电厂数字化主控室与传统主控室人机界面比较
2.3 核电厂数字化主控室人机界面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价指标优化方法的分析与构建
3.1 评价指标优化标准
3.2 评价指标优化方法
3.2.1 改进的多因子综合算法
3.2.2 改进的多因子综合算法的基本原理
3.2.3 计算和应用评价指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因素分析
4.1.1 硬件界面评价因素
4.1.2 工作空间评价因素
4.1.3 作业环境评价因素
4.1.4 软件界面评价因素
4.2 构建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指标体系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4.2.2 底层评价指标的确定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java swing 的综合评价系统设计
5.1 开发包 Swing 简介
5.2 系统框架构建
5.3 系统主窗体设计
5.4 系统菜单设计
5.5 系统工具栏与状态栏设计
5.6 功能对话框设计
5.6.1 布局管理
5.6.2 自定义文本框 JTextField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42145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核电发展背景
1.1.2 核电安全中的人因失误分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特征分析
2.1 核电厂主控室特点
2.2 核电厂数字化主控室与传统主控室人机界面比较
2.3 核电厂数字化主控室人机界面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评价指标优化方法的分析与构建
3.1 评价指标优化标准
3.2 评价指标优化方法
3.2.1 改进的多因子综合算法
3.2.2 改进的多因子综合算法的基本原理
3.2.3 计算和应用评价指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3 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因素分析
4.1.1 硬件界面评价因素
4.1.2 工作空间评价因素
4.1.3 作业环境评价因素
4.1.4 软件界面评价因素
4.2 构建核电厂主控室数字化人机界面评价指标体系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4.2.2 底层评价指标的确定
4.3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java swing 的综合评价系统设计
5.1 开发包 Swing 简介
5.2 系统框架构建
5.3 系统主窗体设计
5.4 系统菜单设计
5.5 系统工具栏与状态栏设计
5.6 功能对话框设计
5.6.1 布局管理
5.6.2 自定义文本框 JTextField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42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842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