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WRR在极低光激中子水平下的临界启动技术
发布时间:2024-03-24 01:33
阿尔及利亚比林核研究中心重水反应堆(Multi-purposes Heavy Water Research Reactor,MHWRR)实施了仪表、控制和电气数字化升级改造,改造后的首次临界启动对改造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反应堆启动安全,需要解决升级改造后在极低光激中子水平下临界启动中存在的核测量盲区问题,首先对长期停堆后堆内剩余光激中子源强、核测量盲区以及临界棒位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无外加启动中子源条件下首次临界启动的实验技术方案。在无参考数据的情况下,实验进程完全按理论设计的预期进行,临界启动一次成功;启动过程中核功率参数得到有效监测,启动测量装置与堆外电离室测量范围衔接完备,临界棒位理论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小于0.84%,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良好,表明了这项实验技术的合理可行。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3936767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5棒位外推曲线
图4棒位外推曲线4结语
图1D(γ,n)H反应截面
裂变产物释放的γ光子与氘核发生反应的阈能为2.225MeV[6],反应截面如图1所示[7]。光激中子的强度与裂变产物缓发γ光子能量与强度有关,即与反应堆运行功率、运行时间和停堆时间有关。随着停堆时间的增加,γ光子强度将随之衰减,进而导致光激中子产生率降低。
图2γ光子强度随衰变时间相对变化曲线(E≥2.225MeV)
由表2数据和图1所示D(γ,n)H反应截面,计算得到停堆后1000d时刻堆内光激中子总的源强为1.36×107n?s-1。2.3核测量“盲区”计算分析
图3核测量探测器布置示意图
在临界启动前,中子探测器的响应特性及其在孔道内轴向高度位置在堆内进行了测试,1#启动电离室最大电流显示为2.75×10-9A,2#电离室最大电流显示为3.2×10-9A,中子计数管计数值大于2×103s-1。3.2有光激中子源时的棒位法外推临界过程
本文编号:3936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936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