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球形核 112 In高自旋与剪刀带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5-12 10:42
本工作是以A~110质量区的近球形核112In为研究对象。实验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完成。通过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10Pd (7Li,5n)112In布居了112In的高自旋态,选取的最佳能量点为50MeV,实验用靶是同位素丰度为97.2(±0.1)%的110Pd,厚度为2.4mg/cm2,蒸发在面密度为0.4mg/cm2的金衬上。所用探测阵列是由十二台反康高纯锗探测器和两台用于测量低能γ射线的小平面探测器组成。本实验连续进行一百个小时,一共记录数据大约1.9×108个二重符合事件。实验中利用133Ba和152Eu两个标准放射源对所用各探测器进行能量刻度和效率刻度,以用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离线数据处理时,建立了一个4096×4096的对称化矩阵和一个非对称化DrectionalCorrelation of Oriented(DCO)矩阵。利用开窗软件对所得矩阵进行γ射线开窗分析,得到各射线间的级联关系,建立并丰富了112In的衰变纲图。 通过与112In已有纲图和部分相邻同位素纲图的比较与分析,发现了两条新的能带。根据DCO数据和系统学比较尝试确定了...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史及现状
1.2 原子核的剪刀带
第2章 核结构模型
2.1 壳模型
2.2 推转壳模型
2.3 粒子转子模型
2.4 倾斜轴推转协变密度泛函模型
2.4.1 倾斜轴推转模型
2.4.2 协变密度泛函理论
2.4.3 基于点耦合相互作用的斜轴推转协变密度泛函理论
第3章 现代核谱学及在束核谱学实验方法
3.1 现代核谱学
3.2 高自旋态布居方法
3.2.1 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
3.2.2 重离子多重库仑激发
3.2.3 重离子诱发裂变瞬发γ谱学
3.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在束γ谱学实验
3.3.1 HI-13串列加速器
3.3.2 在束γ实验终端
3.4 高纯锗-锗酸铋探测阵列的能量刻度
3.5 高纯锗-锗酸铋探测阵列的效率刻度
3.6 电子学系统
第4章 112IN的高自旋态实验结果
4.1 束靶组合的选取
4.2 实验简介
4.3 跃迁强度及多极性
4.4 112IN能级纲图的建立
4.5 112IN带结构的讨论
第5章 112IN的剪刀带
5.1 112IN的磁转动带
5.2 112IN的反磁转动带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的工作
致谢
本文编号:3971225
【文章页数】:8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原子核物理的发展史及现状
1.2 原子核的剪刀带
第2章 核结构模型
2.1 壳模型
2.2 推转壳模型
2.3 粒子转子模型
2.4 倾斜轴推转协变密度泛函模型
2.4.1 倾斜轴推转模型
2.4.2 协变密度泛函理论
2.4.3 基于点耦合相互作用的斜轴推转协变密度泛函理论
第3章 现代核谱学及在束核谱学实验方法
3.1 现代核谱学
3.2 高自旋态布居方法
3.2.1 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
3.2.2 重离子多重库仑激发
3.2.3 重离子诱发裂变瞬发γ谱学
3.3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在束γ谱学实验
3.3.1 HI-13串列加速器
3.3.2 在束γ实验终端
3.4 高纯锗-锗酸铋探测阵列的能量刻度
3.5 高纯锗-锗酸铋探测阵列的效率刻度
3.6 电子学系统
第4章 112IN的高自旋态实验结果
4.1 束靶组合的选取
4.2 实验简介
4.3 跃迁强度及多极性
4.4 112IN能级纲图的建立
4.5 112IN带结构的讨论
第5章 112IN的剪刀带
5.1 112IN的磁转动带
5.2 112IN的反磁转动带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的工作
致谢
本文编号:3971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397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