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奇核 104 Ag和近球形核 91,92 Zr的高自旋态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15 19:25
本论文利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提供的能量为50MeV的11B束流和能量为44MeV的13C束流,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97Mo(11B,4n)104Ag和82Se(13C, xn)91,92Zr (x=4,3),研究了双奇核104Ag中的新型转动带结构和近球形核91,92Zr中的核芯激发。 本工作建立了包含41条新γ跃迁的104Ag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现在该能级纲图包括了位于低激发能的两准粒子态和数个位于高激发能的转动带结构。其中,两个得到极大扩展的正宇称带被指认为分别基于πg-1-19/2d5/2和πg9/2g7/2组态的电四极转动带。通过与原子核手征性的典型特征进行比较,本工作建议两个负宇称带为基于πg-19/2h11/2组态的手征双重带。基于以上的结果,本工作建立了一个图像即在104Ag中单粒子激发态、电四极转动带、磁转动带和手征双重带的共存现象。 基于在束谱学实验测量结果,本工作建立了分别包含13条和19条新γ跃迁的91Zr和92Zr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通过88Sr核芯的破裂激发,本工作对91Zr和92Zr能级纲图中价核子全顺排态21/2+和(1...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概况
1.2 双奇核104Ag 的研究动机
1.3 近球形核91,92Zr 的研究动机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原子核高自旋态的两种激发模式
2.2 磁转动带
2.3 手征双重带
第三章 实验技术
3.1 实验方法
3.1.1 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3.1.2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1.3 射线探测器
3.2 实验装置
3.3 双奇核104Ag 实验
3.3.1 实验前准备
3.3.2 数据获取
3.4 近球形核91,92Zr 实验
3.4.1 实验前准备
3.4.2 数据获取
第四章 数据处理
4.1 能量刻度与效率刻度
4.2 对称矩阵
4.3 不对称矩阵 ADO 系数
4.4 能级纲图的搭建
第五章 双奇核104Ag 的高自旋态研究
5.1 104Ag 实验结果
5.1.1 负宇称带 A 和带 B
5.1.2 两准粒子态和正宇称类带 C
5.1.3 正宇称带 D 和带 E
5.2 104Ag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手征双重带 A 和带 B
5.2.2 类带 C
5.2.3 电四极转动带 D 和带 E
5.2.4 磁转动带 F
5.3 小结
第六章 近球形核91,92Zr的高自旋态研究
6.1 实验结果
6.1.1 91Zr 核的能级纲图
6.1.2 92Zr 核的能级纲图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6.2.1 91Zr 核中同核异能态 21/2上面的能级结构
6.2.2 92Zr 核中(12) 态上面的能级结构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12116
【文章页数】:8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原子核高自旋态研究概况
1.2 双奇核104Ag 的研究动机
1.3 近球形核91,92Zr 的研究动机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原子核高自旋态的两种激发模式
2.2 磁转动带
2.3 手征双重带
第三章 实验技术
3.1 实验方法
3.1.1 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3.1.2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1.3 射线探测器
3.2 实验装置
3.3 双奇核104Ag 实验
3.3.1 实验前准备
3.3.2 数据获取
3.4 近球形核91,92Zr 实验
3.4.1 实验前准备
3.4.2 数据获取
第四章 数据处理
4.1 能量刻度与效率刻度
4.2 对称矩阵
4.3 不对称矩阵 ADO 系数
4.4 能级纲图的搭建
第五章 双奇核104Ag 的高自旋态研究
5.1 104Ag 实验结果
5.1.1 负宇称带 A 和带 B
5.1.2 两准粒子态和正宇称类带 C
5.1.3 正宇称带 D 和带 E
5.2 104Ag 结果分析与讨论
5.2.1 手征双重带 A 和带 B
5.2.2 类带 C
5.2.3 电四极转动带 D 和带 E
5.2.4 磁转动带 F
5.3 小结
第六章 近球形核91,92Zr的高自旋态研究
6.1 实验结果
6.1.1 91Zr 核的能级纲图
6.1.2 92Zr 核的能级纲图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6.2.1 91Zr 核中同核异能态 21/2上面的能级结构
6.2.2 92Zr 核中(12) 态上面的能级结构
6.3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4012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kxlw/4012116.html
上一篇:田湾核电站冷源丧失后的安全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