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天然气水合物藏分解前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7:14
【摘要】:分解前缘的移动与水合物藏的开采动态密切相关,并且在水合物藏的开采过程中,分解前缘将水合物藏分为分解区和水合物区,两个区域的流体物性和储层稳定性等存在明显差异,所以水合物藏开采过程中分解前缘的移动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及实验的方法对多种机理作用下的分解模式和分解前缘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影响分解前缘移动的不同控制机理进行了解耦分析,分别针对流动控制、分解控制、传热控制、流动-分解控制、流动-传热控制和流动-传热控制建立了分解前缘移动的预测模型,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提出了一套利用特征时间的取值对不同控制机理进行判别的方法,最后利用实验研究、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分解前缘移动的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解模式及分解前缘的移动特征是流动、传热和水合物分解等多种控制机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水合物藏为流动控制时,形成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曲线的拟合幂指数介于0.5~1;当水合物藏为传热控制时,形成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曲线的拟合幂指数约为0.5;当水合物藏为分解控制时,形成扩展型非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速率在后期增大;当水合物藏为流动和传热共同控制并且流动控制的作用更强时,形成稳定型非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曲线具有线性的特征;当水合物藏为流动和传热共同控制并且传热控制的作用更强时,形成扩展型非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速率后期增大;当水合物藏为流动和分解共同控制并且流动控制的作用更强时,形成稳定型非活塞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曲线呈现线性的特征;当水合物藏为流动和分解控制并且分解控制作用更强时,形成扩展型非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速率后期增大;当水合物藏为传热和分解共同控制并且传热控制作用更强时,形成稳定型非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速率曲线的拟合幂指数介于0.5~1,并且更接近0.5;当水合物藏开采过程为分解控制和传热控制共同作用,并且分解控制的作用更强时,形成扩展型非活塞式分解前缘,分解前缘移动速率曲线的拟合幂指数介于0.5~1,并且更接近1。在实验所研究的参数范围内,一维填砂模型监测到分解前缘移动曲线基本呈线性,二维平板模型得到的分解前缘移动速率逐渐降低,根据数值模拟的研究结果推测,一维模型受到分解和流动控制共同作用,并且流动控制的作用更强,二维模型受到分解和传热控制共同作用,并且传热控制的作用更强。解耦分析发现,分解前缘的移动规律在不同控制机理的作用下具有很大差别,所以水合物藏控制机理的判别对于分解前缘移动的预测非常重要,可以利用特征时间的相对大小对不同的控制机理进行判别,流动控制的特征时间为气相流过整个水合物藏所需时间,分解控制的特征时间为单位体积水合物藏中水合物完全分解所需要的时间,传热控制的特征时间为单位长度水合物藏内的热能通过单位面积的水合物藏经气相热扩散传递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对影响分解前缘移动速率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注热开采实验中,敏感性较大的参数为初始水合物饱和度、绝对渗透率、注热水温度以及注热水速率,敏感性较小的参数为水合物藏初始温度和注热水盐度;10m水合物藏注热驱替数值模拟中,敏感性较大的参数为初始水合物饱和度、注热水温度、注热水速率以及生产压力,敏感性较小的参数为水合物藏初始温度和绝对渗透率;降压+井筒加热理论模型分析中,敏感性较大的参数为井筒加热温度、分解区导热系数、初始温度和分解区比热容,其次是生产压力,敏感性较小的是孔隙度、水合物区导热系数以及水合物区比热容;水合物藏注热水开采过程中,绝对渗透率对于尺寸较小的水合物藏的敏感度较大,而对于尺度较大的水合物藏不太敏感;水合物藏初始温度对于注热开采法的敏感度较小,而对降压+井壁加热开采法的敏感度较大。
【图文】:

组分,动力学模型,相变,水合物


G, I ,H分别表示水相、气相、冰相和水合物相,如图 2-1 和图2-2 中所示; 为孔隙度,S 为 相的饱和度, 为 相的密度,kg/m3,x 为 相中 组分的质量分数。热累积项:

示意图,实验系统,二维,示意图


减压阀过滤器气体流量计放空气体流量计液分离器回压阀数据采集温度传感器温箱平流泵天然气瓶子天平图 2-28 一维水合物生成及分解模拟实验系统Fig. 2-28 1-D experimental system of hydrate formation and dissociation一维填砂模型的核心元件为一维填砂管,如图 2-28 中虚线框内所示,填砂管长800mm,,直径 80mm,工作压力为 20MPa,沿填砂管安装有 11 套温度、压力和电阻率传感器探头,实验过程中数据采集模块可以对温度、压力、电阻率以及产气产水情况进行实时记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流动控制”专题简介[J];气体物理;2017年06期

2 夏巨谌,胡国安,王新云,程俊伟;轿车安全气囊零件流动控制精密成形技术研究[J];锻压技术;2004年01期

3 方昌德;流动控制技术在航空涡轮推进系统上的应用[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03年02期

4 夏巨谌,胡国安,王新云,程俊伟;轿车安全气囊零件流动控制成形工艺及模具[J];模具制造;2003年08期

5 张雅静,于光伟,贾光霖,高允彦,赫冀成;流动控制结晶器内钢液运动的规律[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0年S1期

6 叶又新;多级消息的流动控制政策[J];通信保密;1998年01期

7 雷岩凤;;洁净手术室管理中人员流动控制的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3期

8 ;精密流动控制成形(FCF)成套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J];数控机床市场;2005年07期

9 夏巨谌,胡国安,王新云,程俊伟;多层杯筒形零件流动控制成形工艺分析及成形力的计算[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1期

10 方传波;夏智勋;胡建新;游进;;进气道流场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博;赵玉新;刘卫东;;激波/边界层干扰流动控制进展[A];中国航空学会第七届动力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胡如云;符松;;后台阶流动控制探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杨亮;高振勋;;大型飞机微吹吸减阻流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A];探索 创新 交流——第六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上册)[C];2014年

4 吴继飞;范召林;罗新福;;泄压管在空腔流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力学学会2008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车学科;聂万胜;周朋辉;姜家文;陈庆亚;;等离子体体积力唯像学模型改进研究[A];第九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6 徐小芮;马宝峰;;基于数值优化的飞艇流动控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7 杨锦文;张宇飞;陈海昕;;基于卡门涡发生器的平面扩压器流动控制[A];第十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8年

8 吴锤结;王亮;;智能物面最优自适应流动控制与鱼类最优游动规律研究[A];2003’全国流体力学青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斌斌;顾蕴松;;流动控制对象中频率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C];2017年

10 孙迎丹;张攀峰;王霄;;等离子体应用于航空飞行器流动控制的初步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 曹志鹏;未来高负荷风扇/压气机局部流动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2年

2 廖建国;连铸结晶器内钢水流动控制技术的变迁(1)[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3 蔺闻;期待有效遏制物价上涨[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肖英龙;高速钢连铸板坯结晶器内钢水流动控制研究[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悦;基于记忆合金的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控制方法及验证[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梅栋杰;槽道湍流的展向振荡电磁力减阻[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睿;轴流泵失速和空化流动特性及其性能改善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4 田正雨;高超声速流动的磁流体力学控制数值模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5 许常悦;圆柱可压缩绕流及其流动控制的大涡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汪陈芳;内燃机增压离心压气机变海拔工况流场控制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7 陈耀慧;翼型绕流的电磁力控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8 徐枫;结构流固耦合振动与流动控制的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高小明;湍流边界层控制对流动及换热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白亚磊;机翼大攻角分离流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如意;天然气水合物藏分解前缘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张越;超音来流条件下压气机非定常流场特性与流动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3 赵诗扬;高耸结构群的风致干扰及流动控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4 陈冠斌;大跨度桥梁单箱梁静风荷载的自吸吹气流动控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8年

5 彭开晟;基于表面介质阻挡放电的列车流动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6 邹原驰;振动壁面流动控制方法的数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宋巧玲;低速低雷诺数下层流转捩预测与流动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刘炜;交接区流动控制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许统华;流动控制中非定常扰动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季宇轩;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的理论预测与流动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12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12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8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