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新型水杨醛—吡咯亚胺配合物对乙烯聚合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18:10
【摘要】:随着聚烯烃材料的广泛应用,其需求也与日俱增,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催化工艺技术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论文研究工作拟通过合成两类新型配体,从而获得具有新颖结构和独特催化性能的聚烯烃过渡金属催化剂。首先,通过配体结构设计,合成吡咯亚胺和水杨醛亚胺两类新型配体,将其与Ti(Ⅳ)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分别合成水杨醛亚胺钛金属配合物及水杨醛-吡咯亚胺混合配体钛金属配合物。其次,将获得的配合物应用于乙烯聚合催化反应中,研究分析了催化剂结构及乙烯聚合实验条件对催化活性、聚合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吡咯亚胺配体的合成:2-乙酰基吡咯作为前驱体与六种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芳香胺在微波辐射下进行席夫碱缩合反应,合成出六种吡咯单亚胺配体。2.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合成:水杨醛作为前驱体与四种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芳香胺在微波辐射下发生席夫碱缩合反应,得到了四种水杨醛亚胺配体。通过比较含有不同取代基的亚胺配体的反应速率及产率,研究了取代基类别对于配体合成反应性的影响。3.钛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以水杨醛亚胺配体与Ti(Ⅳ)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生成相应的单一配体配合物;以水杨醛亚胺和吡咯亚胺两种配体同时与Ti(Ⅳ)金属盐进行配位反应,合成混合配体配合物。4.配体、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分析:通过熔点、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紫外分析、热重分析等表征手段对合成出的吡咯亚胺配体、水杨醛亚胺配体以及相应的钛金属配合物进行全面表征,证明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5.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研究:将所得的钛金属配合物作为主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作为助催化剂,研究了配合物中配体种类、空间位阻、电负性等因素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时,聚合配位中心数目会增加,增强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取代基处于邻位时的催化活性相对于取代基在对位、间位时要高;在取代基相近位置上时,取代基的数目的增多会提高催化剂在乙烯聚合中的催化活性。此外,探索了乙烯聚合反应过程中时间、温度、压力、n(Al)/n(M)等反应条件对乙烯聚合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得出最佳聚合反应条件如下:反应温度40℃、反应压力1MPa、n(Al)/n(M)1500、反应时间1.5h。
【图文】:

配体结构,杂环,醛亚胺


图 1-1 几种常见的杂环配体结构Fig.1-1 Several common heterocyclic ligand structures3 水杨醛亚胺钛过渡金属聚烯烃催化剂水杨醛亚胺配体是一类具有良好配位性能的 N,O 多齿配体,这类配体的氮原子所带的孤电子对可以进攻带有正电荷的碳原子完成亲核加成反应进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水杨醛亚胺希夫斯碱及金属螯合物[30]。当人们发现醛亚胺钛金属配合物可被用于催化乙烯聚合之后,引发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者类配体在烯烃聚合催化剂方面的研究热潮,并且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合成工艺比较简单,人们发现这类配体可以通过调节水杨醛亚胺配体上面各个位置的基与过渡金属形成稳定性更高的配合物,还能够通过改变催化活性中心、金性中心数量以及活性中心附近的空间位阻效应来修饰形成配合物的空间结而实现对乙烯聚合活性、聚合产物及产物选择性的调控。Suzuki[31]最先采用醛亚胺前过渡金属配合物应用在乙烯聚合催化反应中,他在水杨醛亚胺配体入了强的吸电子基团后发现,强的吸电子基团可以提高催化剂在烯烃聚合反

实物,橙色,反应液,甲氧基苯胺


A. calculated for C14H13ON: C 79.6%; H 6.16%; N 6.64%; O 7.58%. found: C 79.2%;H 6.14%; N 6.68%; O 7.61%.2-[[(3-甲氧基苯-1-基)亚胺基]甲基]-酚(4b)分别称取(0.7952g,0.0071mol)3-甲氧基苯胺和(0.8675g,0.0071mol)的水杨醛油状液体加入 25mL 的小烧杯中,放于微波反应器中,调节微波反应器的功率为中火,控制反应时间为 6 分钟后,开始反应,反应结束后反应固体颗粒消失并且反应液的颜色加深呈橙色,向反应液中加入足量的乙醇溶液静置隔夜,24h 后有晶体颗粒析出,过滤除去溶剂得到的晶体呈橙色如图 2-3 所示,用低温保存的无水乙醇溶液淋洗 3-4 次,将所得产品烘干、收集,,产率为 69.1%,M.p:74.2~76.4℃,FT-IR (KBr): νOH=3348cm-1; νC=N=1634cm-1;1H NMR (400 MHz, CDCl3, ppm) δ:7.89(s,1H,-OH),6.85(m,3H,ph-H),6.67(m,3H, ph-H),6.62(s, 1H,ph-H),6.53(s,1H,ph-H), 2.92(s, 3H, ph-OCH3), 2.12(d, 1H, -HC=N-); IR ν : 3 441(OH),1 614(C=N);E. A. calculated for C13H11O2N: C 74.01%; H 5.73%; N 6.17%; O 14.09%. Found: C74.22%; H 5.75%; N 6.13%; O 14.45%.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426;TQ32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秉人;;鼓泡法表面张力的测定及在氯乙烯聚合试验中应用[J];沈阳化工;1987年02期

2 鞠永洪;自制爆破帽及使用情况[J];兰化科技;1988年03期

3 施惠英;;聚氯乙烯可以引起尘肺[J];职业与健康;1988年02期

4 林兆祥;;美国专利2,230,654四氟乙烯聚合物[J];含氟材料;1988年04期

5 唐士培,于波;茂锆-铝氧烷均相催化体系烯烃聚合的研究 Ⅱ.乙烯聚合和乙烯包囊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89年06期

6 潘祖仁;;氯乙烯聚合化学和聚合工程[J];石油化工;1989年08期

7 郑国汉;;氯乙烯聚合新技术[J];合成树脂及塑料;1989年04期

8 李天化;提高我厂氯乙烯聚合收率的途径与对策[J];聚氯乙烯;1999年04期

9 赵盛基;聚乙烯聚合出料阀的改造[J];石油化工设备;1996年04期

10 王生龙;镧系元素化合物在乙烯聚合中的催化行为[J];应用化学;1983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峰;左伟伟;张树;郝鹏;孙文华;;乙烯聚合的钛系催化剂设计合成和催化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2 孙文华;杨文泓;曾艳宁;杜世振;黄传兵;;单纯乙烯聚合制备弹性体树脂[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分会:高分子[C];2016年

3 姜明财;王金萍;赵永博;李三喜;;氯化镁醇和物和蒙脱土复合球形载体负载的铁系后过渡催化剂用于乙烯聚合[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4 陈谦;李彦国;汪永强;张宝军;李悦生;;负载α-双亚胺镍催化剂的乙烯聚合[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5 孙文华;杨文泓;曾艳宁;杜世振;黄传兵;;单纯乙烯聚合制备弹性体树脂[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一分会:应用化学[C];2016年

6 王世波;刘东兵;黄汝彬;毛炳权;;温度对不同铁系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影响[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孙文华;唐秀波;张东恒;介素云;张闻;马志;;铁配合物催化的乙烯聚合与齐聚[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孔少亮;张文娟;郭存悦;孙文华;;吡啶环己酮二亚胺铁钴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C];2012年

9 刘恒;贾翔宇;毕吉福;代全权;白晨曦;张学全;;吡啶双亚胺酰氯后过渡金属体系催化乙烯聚合[A];第十七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1)[C];2012年

10 胡海斌;高海洋;张玲;伍青;;α-胺基亚胺镍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利东;助催化剂对铁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的影响及具有宽峰/双峰分子量分布的聚乙烯的制备[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希杰;双亚甲基芳香桥双核茂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聂玉静;钛锆双核茂金属和非茂钛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D];浙江大学;2007年

4 徐人威;氯化镁负载非茂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5 义建军;几类半茂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研究[D];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徐永进;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及其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朱鹏飞;氯乙烯聚合过程建模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8 班青;碳桥联同核和异核茂金属的合成及催化乙烯聚合行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许崇杰;镍配合物和钛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烯烃聚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宰少波;吡啶氨基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催化乙烯活性聚合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一凡;新型水杨醛—吡咯亚胺配合物对乙烯聚合催化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9年

2 李彪;胺三酚四齿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3 王晶晶;含吡啶基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4 郑云江;(NH_4)_2SO_4改性Cr/V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乙烯聚合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

5 邹文平;镍和钯催化剂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6 巴俊军;基于喹啉环的N~∧N~∧N三齿配体的钴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7 周志英;蒙脱土层间结构对后过渡金属催化乙烯聚合反应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4年

8 黄海兵;新型苯基取代杂环非茂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朱栋栋;蒙脱土负载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秋红;乙烯聚合反应撤热能力的优化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153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153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4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