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柔韧性环氧沥青的制备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6 21:55
【摘要】:环氧沥青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改性沥青,它是由基质沥青、环氧树脂和固化剂等组分混合制备而成,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发生固化反应,最终形成了热固性弹性体,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普通沥青的热塑性特点。环氧沥青具有强度高、抗变形能力强以及良好的层间黏结能力和温度稳定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大跨径钢桥面的铺装及抗车辙性能要求较高的特殊路面。我国南京长江二桥首次应用环氧沥青铺筑桥面并表现出很好的路用性能,此后环氧沥青便在国内大跨径桥面铺装中广泛应用。但由于环氧沥青固化后很脆很硬,特别是在低温条件下模量很大,用于大跨径钢桥面时很容易引起疲劳破坏,因此赋予环氧沥青一定的柔韧性具有重要意义。环氧沥青的性质与沥青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相关。由于基质沥青是一种弱极性或非极性物质,而环氧树脂的极性极强,两者的极性差别较大,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相容性较差。本文提出了用软化点差和黏度比的方法表征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热储存稳定性,以此评价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相容性。为了改善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相容性,本文分别考察接枝改性沥青和加入第三种组分的方法对提高环氧树脂与沥青的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可以提高体系的相容性,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微观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此两种方法均提高了环氧树脂的分散均匀程度,且接枝改性沥青对提高体系相容性的效果优于加入第三种组分。本文从相容性角度分析考察了相容性对环氧沥青柔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环氧树脂与沥青体系的相容性对不同环氧树脂用量下环氧沥青柔性的影响是不同的,当环氧树脂用量(10wt%~30wt%)较小时,相容性问题对环氧沥青的柔性影响较小,提高体系的相容性并不能有效改善环氧沥青的柔性,但当环氧树脂用量(30wt%~50wt%)较大时,提高体系的相容性可以显著改善环氧沥青的柔性性能。而相容性问题对环氧沥青的韧性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提高体系的相容性可以显著改善环氧沥青的韧性性能。为了进一步改善环氧沥青的柔韧性,发挥环氧沥青更加优良的路用性能,本文还考察了常用的聚合物废旧胶粉和SBR改性环氧沥青对环氧沥青柔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BR改性环氧沥青对环氧沥青的低温模量影响不大,并不能起到有效降低环氧沥青低温模量、改善柔性性能的效果。同时,SBR改性环氧沥青并没有改善环氧沥青的韧性性能,反而在一定程度降低了环氧沥青的韧性,这主要与原料性质和环氧沥青的特殊热固性有关。而对于胶粉改性环氧沥青,不同固化剂体系下的环氧沥青表现略有差别,虽然在不同固化剂体系下胶粉改性环氧沥青均没有起到有效改善环氧沥青韧性性能的效果,但是对于芳环类酸酐固化剂体系,胶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环氧沥青的低温柔性。
【图文】:

双酚A型环氧树脂,分子结构式,环氧树脂


(EpoxyResin)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环氧基团约为 1.16~1.20g/cm3。环氧树脂是一种热固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高,其典型的特点是分子中含有活泼的环氧基团,环氧基团可置(如中间、末端或成环状结构)。环氧树脂可与多种固化剂发生熔的三维交联网状结构。由于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粘绝缘性,以及收缩率低、加工易成型等多种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绝缘材料、复合材料等各个领域。的种类很多,,按照化学结构可分为缩水甘油醚类、缩水甘油酯类族环氧树脂、环氧化烯烃类和新型环氧树脂等。在实际应用中,现的状态进行分类可分为:液态环氧树脂和固态环氧树脂。其中氧树脂的应用最广,产量最大,约占环氧树脂总产量的 85%以上酚 A 和环氧氯丙烷反应制得,原料成本低、来源广,其结构如图 2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结构式,十二烷基


图 2-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子结构式ar structure formula of 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技术条件符合。表 2-4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基本性质 Basic properties of 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性质 十二烷基状 白色至淡黄色子量 348号 2015挥发物 ≤3.0Na2SO4) ≤9.0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E626.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志勇;;国产环氧沥青容留时间及碾压工艺[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年12期

2 陈志明;;国产环氧沥青复合材料的性能与工程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6期

3 尹祖超;钱振东;;国产环氧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9年01期

4 余发庚;许桃生;史军杰;周普庚;;聚氨酯环氧沥青混合涂料作业工人健康调查[J];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88年02期

5 刘成;李志军;郭皎河;宁爱民;程国香;;热固性环氧沥青相容性研究进展[J];中国胶粘剂;2019年04期

6 许培俊;李党刚;丛培良;朱幸天;杜晓明;赵阳;;拌和温度对高温铺装环氧沥青性能的影响[J];公路;2017年10期

7 王胜;蔡氧;仲春艳;;钢桥面铺装环氧沥青防水黏结层性能研究[J];上海公路;2011年04期

8 沈强儒;;高性能环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表征[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年03期

9 郝增恒;李璐;盛兴跃;刘攀;;基于高温固化的环氧沥青开发及性能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7年10期

10 胡青;陈立伟;;美国环氧沥青与日本环氧沥青性能对比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才;;特铺美 环氧沥青[A];沥青路面养护新材料应用技术研讨会专家文稿[C];2014年

2 ;开坛[A];养护与管理2013年10月号(总第31期)[C];2013年

3 亢阳;陈志明;贾辉;黄卫;;新型高弹热固性环氧沥青材料[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王治流;谢鸿峰;梅家祺;潘磊;程昒时;;高性能环氧沥青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5 王治流;尹海燕;谢鸿峰;程昒时;;高性能环氧沥青的微观结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治流;谢鸿峰;张龙;潘磊;程昒时;;高性能环氧沥青的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尹海燕;王治流;谢鸿峰;程昒时;;环氧沥青等温固化过程的微观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林毅;张辉;潘友强;张健;;临海钢箱梁桥环氧沥青桥面铺装裂缝快速修复技术研究[A];江苏省公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C];2015年

9 谢鸿峰;;高性能环氧树脂道路材料在我国桥面铺装中的应用[A];全国公路养护新材料应用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5年

10 周威;文俊;朱曦;赵辉;蔡芳昌;蒋涛;;固化剂对钢桥面环氧沥青结构和性能的影响[A];湖北省公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顾介铸;我省环氧沥青有望打破进口依赖[N];新华日报;2011年

2 慧文;环氧沥青低温性能研究受重视[N];中国建材报;2007年

3 潘春华 刘刚;宁武化工环氧沥青复合材料运用于高速公路战机试飞跑道[N];中国建材报;2014年

4 谢丁 本报记者 廖西平;铺筑希望之路[N];中国交通报;2012年

5 湖北记者站 天津城建滨海路桥公司;在突破中创新发展[N];中国交通报;2008年

6 新华;双层环氧沥青成功铺装武汉阳逻大桥[N];中国建材报;2007年

7 记者 刘召 通讯员 岳路建;明年5月前建成通车[N];东莞日报;2018年

8 崔旭 本报记者 张燕丽 彭飞;用别人干不了的技术干别人干不了的工程[N];中国企业报;2011年

9 朱孝成 才俊 滕庆海;宁武化工再创沥青行业领先新优势[N];镇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丛培良;环氧沥青及其混合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2 杨三强;钢桥面铺装加速加载实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周威;环氧沥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6年

4 张顺先;基于使用性能的钢桥面铺装环氧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与疲劳寿命预测[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薛连旭;基于疲劳特性的环氧沥青混合料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桂钊;柔韧性环氧沥青的制备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2 张一函;环氧沥青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3 尹哲颖;环氧沥青在东风大桥混凝土桥面铺装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4 张严;排水性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5 刘亚;聚合物改性环氧沥青的微观形貌和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6 赵腾飞;填料对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7 梁瑞;环氧沥青结合料非线性流变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8 晏永;环氧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年

9 靳蕊;环氧沥青结合料的疲劳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0 程德金;钢桥面铺装用环氧沥青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17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17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