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表面活性剂和苯酚存在时多环芳烃的相分配规律及其在焦化污泥中的削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11:45
【摘要】: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的危害。焦化废水是我国水体中PAHs的重要来源,在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PAHs由于自身的亲脂性极易转移至污泥相,导致其以较高的含量存在于焦化污泥中,此过程成为微生物降解污泥中PAHs的受限步骤,也成为焦化污泥处理与处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表面活性剂和苯酚解吸焦化污泥中富集的PAHs以利于微生物降解的构想,本研究采用了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和苯酚作为增溶试剂,以菲、芘和苯并[a]芘作为代表性的PAHs,在适用于单质PAH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混合PAHs的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考察了这几种试剂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增溶作用,然后以理化性质差异性较大的土壤、市政污泥和焦化污泥作为相分配体系中的固相基质,对比了不同浓度的菲、芘和苯并[a]芘在三者上的吸附特征,同时分析了苯酚和表面活性剂存在时不同泥水体系中菲、芘和苯并[a]芘的相分配规律以及苯酚对实际焦化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厌氧和好氧单元中PAHs相分配的影响,最后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和苯酚对焦化污泥中富集的PAHs的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增溶符合线性模型,增溶能力与三者的亲脂性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共存时存在协同增溶作用。苯酚对菲、芘和苯并[a]芘的增溶符合非线性模型,PAHs共存时存在协同增溶作用,增溶能力取决于三者的疏水性、熔点和分子体积。菲、芘和苯并[a]芘在土壤、市政污泥和焦化污泥上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影响吸附容量的因素包括PAHs的亲脂性、土壤和污泥的理化性质和表面作用力。在表面活性剂和苯酚存在的相分配体系中,由于土壤和污泥对增溶试剂的吸附而导致其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此时菲、芘和苯并[a]芘的增溶程度会低于纯溶液系统中的增溶,同时三者在土壤和污泥上的吸附特征发生了改变,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用来描述其在土壤和污泥上的吸附。苯酚对实际焦化废水处理系统的厌氧以及好氧单元中不同环数PAHs相分配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此特征与PAHs的分子性质、焦化污泥的理化性质以及焦化废水的处理工艺相关,在厌氧和好氧单元中苯酚和PAHs可实现同步降解,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苯酚和PAHs的初始浓度以及两者降解速率的匹配问题。表面活性剂和苯酚均可作为焦化污泥中富集PAHs的解吸试剂,在本研究的条件下,以Triton X-100和SDS混合质量计的每克表面活性剂可以解吸1.12 mg的总PAHs,以Triton X-100和苯酚的混合质量计的每克增溶试剂可以解吸1.15 mg的总PAHs,以SDS和苯酚的混合质量计的每克增溶试剂可以解吸1.01 mg的总PAHs,而每克Triton X-100和SDS单独作用时对总PAHs的解吸量分别为0.61 mg和0.83 mg,每克苯酚单独作用时仅可解吸0.47 mg的总PAHs。在解吸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会形成混合吸附层和混合胶束,表面活性剂和苯酚的复配会存在吸附位点的竞争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弱电子排斥作用,从而导致溶液中出现更多可用于解吸的表面活性剂和苯酚。因此表面活性剂和苯酚能够解决焦化污泥中PAHs的传质问题,以利于微生物对其降解。上述研究可以作为用于焦化污泥中多环芳烃生物修复的增溶和共基质降解工艺中表面活性剂和苯酚需求量计算的依据。
【图文】:

模型图,模型,桥键,芳环


在 GC-MS 的基础上检测到了 15 类共 558 种的有机污染物,其中Hs、有机腈类、酚类以及含 N,O 和 S 的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并把喹啉类和有机腈化物定义为焦化废水中的特征有机污染物。化工艺和煤化学组成会影响焦化废水中 PAHs 的存在特征,目前煤中有机化学结构还不明确,但人们普遍将其结构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含有脂构单元,另一部分是连接这些结构单元的桥键。桥键部分包括芳环之间的2-等共价键和连接两个芳环分子之间的-Ar-Ar-(表示不同的芳环)共价键,和 Shinn 提出的煤分子结构模型分别如图 1-1,图 1-2 和图 1-3 所示[5]。从看出,煤中除缩合芳香环这一基本结构单元之外,还存在少量的脂环、杂环。煤分子会以分子间缠绕和关联的方式在空间中形成不同的立体结构,,用有非化学键(范德华力和氢键)和化学键(桥键)作用,同时还有一定另外少量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会均匀分布于煤的高分子结构中。

模型图,模型


Wiser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琦;上海市将建7座污泥处理厂[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8期

2 刘超;污泥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探讨[J];山西建筑;2003年15期

3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移动式污泥处理装置[J];环境卫生工程;2003年04期

4 王永昌;探索治理制革污泥的新对策[J];西部皮革;2004年12期

5 孙玉焕,骆永明;污泥中病原物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及其削减途径[J];土壤;2005年05期

6 俞崇武;;资金,污泥治理不可承受之重[J];华东科技;2008年02期

7 杨琦;;亚洲最大污泥处理设施全面开建[J];给水排水;2009年04期

8 王发珍;李天增;;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理技术[J];建设科技;2009年07期

9 ;中日研讨污泥处理与资源化利用[J];建设科技;2011年05期

10 袁业飞;;“排污不治污”乱象何时终结?——聚焦中国污泥处理困境[J];中华建设;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洪江;;污泥低温碳化技术分析和应用实例[A];2012(第四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静;梁轲;;炭化技术在污泥处理中的应用[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洪;徐庆元;王华峰;宋宝增;;污泥处理与处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A];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与固废污染控制——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固体废物处理专业委员会2010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健;;污泥处理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分析[A];2007水业高级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俞锐;左明;王菲菲;;污泥直接制砖的可行性再分析[A];2009(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中国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论文集[C];2009年

6 黄伟;俞林火;叶静;马军伟;郑纪慈;;污泥复肥的农业应用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7 董庆海;罗继亨;;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8 王峰;乔庭明;南文哲;任洪华;高坤;;济钢球团配加利用炼钢污泥[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5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陈玲;董庆海;;污泥制建材产品的新技术[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10 贺建峰;;炼钢炼铁污泥的处理和应用[A];全国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佛山日报记者 孔德钦;高明现两万吨疑似印染污泥[N];佛山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雪梅;城市污泥处理“后遗症”[N];民营经济报;2012年

3 记者 唐爱平;污泥处理成环保热点[N];湖南日报;2012年

4 见习记者 程凤 通讯员 鄢祖海;武汉将建3座污泥处理厂[N];湖北日报;2013年

5 本报通讯员 徐晶锦 记者 晏利扬;绍兴打响反偷倒污泥之战[N];中国环境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姚伊乐;工业污泥还有价值可挖[N];中国环境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吴殿峰;黑龙江最大污泥处理厂投用[N];中国环境报;2014年

8 张岳南;妥善处置工业污泥已刻不容缓[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记者 杨永芹;破解污泥处理题[N];重庆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凯 巩劲标;盛泽:污泥变资源 环境受益 经济得利[N];中国水利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宁欣强;A+OSA污泥减量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代谢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施万胜;污泥水热处理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吴青;生物可降解螯合剂IDS与GLDA去除工业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庆;压实污泥作为尾矿屏障的可行性及微生物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杨珊珊;A~2MO-M工艺强化污水处理及原位污泥减量效能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宋高举;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7 姚杰;污水污泥与高灰熔点煤制备水煤浆及气化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8 戴前进;污泥热处置过程中二VA英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刘亚利;剩余污泥强化预处理及其厌氧产酸产甲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黄兢;胞外聚合物对重金属捕集及对污泥微泡扩增的行为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拜得珍;红壤中污泥N、P、K释放及淋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2 王存坡;不锈钢冷轧副产污泥的优化利用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齐亮;两性污泥脱水剂的制备及其对污泥絮体特性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伍琳瑛;脉冲超声耦合水力空化浸取分离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松辉;污泥粘壁与三段法干燥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宣梦茹;污泥中具有生物有效性重金属的化学法去除及效果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7 胡艳平;铜冶炼废水污泥电动修复装置与技术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8 王雨;预干燥污泥与煤矸石混燃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9 魏长河;化工废水处理污泥中有机污染物累积与分布特征[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10 李欢;大尺度污泥堆肥发酵槽吹吸式排风系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17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17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