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煤的显微组分对生物产气的控制机理

发布时间:2020-04-20 00:49
【摘要】:煤的生物产气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探讨煤自身显微组分对生物甲烷生成的控制效应,本论文主要采集义马千秋矿、大同泉岭矿、山西马兰矿和柳林沙曲矿新鲜煤样,通过手选+浮沉分离对其显微组分进行富集分离,利用从矿井水中提取的本源菌群,分别对相应的显微组分进行生物甲烷代谢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煤样进行元素分析、FTIR和低温液氮实验测试;然后对不同显微组分的微生物产气结果与碳氢元素含量、化学结构、官能团及其孔裂隙特征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显微组分富集与分离后,镜质组富集煤样比原煤样中的镜质组比例有一定的升高,分离后惰质组富集煤样相比于原煤样中的惰质组有大幅度的提高;惰质组的富集效果远远高于镜质组,尤其是义马和大同的惰质组富集提高比例高达150%以上;(2)生物甲烷代谢模拟实验后,镜质组富集煤样生物产气总量、CH4生成量、CH4浓度、反应液pH值变化幅度和质量降解率均最高,惰质组富集煤样最低,原煤居中;故镜质组相对于原煤和惰质组,更有利于被微生物降解利用转化为甲烷;(3)煤的各显微组分元素分析表明:H/C原子比为镜质组原煤惰质组,这与生物产气的效果指标具有一致性。故煤样中H/C原子比的高低是判断生物产气潜力的重要指标;(4)同煤阶煤样中,脂肪烃含量和氢含量为:镜质组原煤惰质组;芳香烃含量和芳构化程度为:镜质组原煤惰质组。故煤样变质程度相同时,氢元素含量和脂肪烃含量与生物产气潜力正相关,芳构化程度和芳香烃含量与生物产气潜力负相关。(5)镜质组开放性透气孔多于原煤和惰质组,故镜质组煤样的孔隙连通性比原煤和惰质组好,再者镜质组不具有细瓶颈孔,且微孔并不发育。故显微组分煤样中的微孔和微孔体积比对生物产气的贡献并不显著,且微生物产气效果与显微组分在平均孔径和比表面积两个指标上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研究为不同显微组分煤层开展生物产气现场实验提供了理论指导,丰富了煤层气生物工程的研究内涵,为我国即将开展的煤层生物产气先导试验选区提供了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永霞,姚昭章;煤岩显微组分富集物的特性研究[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张代林,任世彪;图像分析法测定煤的显微组分[J];煤炭科学技术;2003年06期

3 夏筱红;秦勇;凌开成;吴艳艳;王文峰;;煤中显微组分液化反应性研究进展[J];煤炭转化;2007年01期

4 余晓露;白帆;李志明;;衰减全反射—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原位分析煤有机显微组分[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6期

5 李国玲;秦志宏;倪中海;;煤岩显微组分的性质研究进展[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张磊;刘文礼;门东坡;;煤岩显微组分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几点建议[J];煤炭工程;2013年04期

7 李文英;谢克昌;;煤岩显微组分的分离及其表征[J];煤炭分析及利用;1991年03期

8 谢克昌,李文英;氧化钙在煤岩显微组分气化中的作用研究[J];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S1期

9 张军,袁建伟,,马毓义;显微组分对粉煤燃烧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1995年04期

10 徐振刚;煤的密度与显微组分分布对其脱硫率的影响[J];煤质技术;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秦匡宗;郭绍辉;李丽云;;用~(13)C NMR波谱技术研究干酪根显微组分的生烃特征[A];第八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4年

2 陈建平;邓春萍;王汇彤;韩德馨;;中国西北侏罗纪煤系显微组分热解油生物标志物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黄擎宇;;全岩显微组分定量统计与干酪根镜检分析方法之比较[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李佩珍;张林晔;李钜源;李政;黎萍;;济阳坳陷煤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建英;煤及煤岩显微组分热解、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机理[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2 谷天野;显微组分对大同煤加工和转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李文华;东胜—神府煤的煤质特征与转化特性[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山来;煤的显微组分对生物产气的控制机理[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丁华;煤及其显微组分热解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6年

3 宋强;低阶煤显微组分浮选分离试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

4 忻仕河;煤岩显微组分与CO_2的气化反应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4年

5 孙振华;神东长焰煤煤岩显微组分电选富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6 周俊义;加载煤样各向异性超声响应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7 罗陨飞;煤的大分子结构研究——煤中惰质组结构及煤中氧的赋存形态[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2年

8 孙佳楠;不同煤样变压解吸规律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33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33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