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储罐爬壁机器人罐壁缺陷漏磁检测磁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1 04:24
【摘要】:储罐作为石化行业最常见的设备,罐内介质易燃、易爆、易腐蚀,加上罐内压力和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储罐罐壁极易产生各种缺陷,最终危害生命财产安全。为保证储罐的安全运行,储罐需定期检修和清理。而传统的人工方法存在诸多缺点,自动化检测仪器必将代替人工。为此,本文以立式圆筒形储罐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可调式的储罐罐壁缺陷漏磁检测爬壁机器人。容积大于1000m3的圆筒形储罐采用了阶梯形变截面罐壁,而不同壁厚所需的磁化程度是不同的。本文以容积500~3000m3的圆筒形储罐为对象,将漏磁检测爬壁机器人的磁化机构设计成可调式,以适用于不同壁厚储罐罐壁缺陷的漏磁检测,并总结该磁化机构激发的缺陷漏磁场特征规律,以供缺陷的识别。论文主要包括爬壁机器人的方案设计、机械设计、磁路设计;结合理论与仿真,从静态动态两个方向研究可调式磁化机构的缺陷漏磁检测磁特性;完成样机实验。一、通过分析储罐特点和检测需求,提出设计指标,选择吸附方式、行走方式、检测方式,并着重论述实现磁化、吸附、行走和漏磁检测的结构设计。其中,爬壁机器人的可调式磁化机构须实现一定厚度范围内的罐壁漏磁检测。二、从理论上论述了缺陷漏磁场的形成和特点,以及漏磁检测的原理。漏磁场理论主要包括解析分析、数值分析和福斯特理论。通过理论的分析,为漏磁检测磁特性的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提供了判断依据。三、提出速度对漏磁检测的影响,再通过电磁仿真软件Ansoft分析了低速漏磁检测结果。并模拟分析了信号拾取的影响因素、缺陷的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结果,得到了本文所设计的漏磁检测机构的特性总结。四、由样机做出相应的验证实验,包括磁化机构的磁化效果实验,以及缺陷的漏磁检测实验。仿真结果与实验呈现一致的漏磁场规律与磁特性,实验表明:样机可以磁化一定厚度范围的罐壁,并检测到所有内侧缺陷和部分外侧缺陷。
【图文】:

波音公司,机器人,空气马达,高技术计划


国、美国、德国等国家也相继研制出多种不同形式的爬壁机器人。逡逑图1-1美国西雅图AutoCrawler逡逑如图1-1所示,在波音公司的资助下,美国西雅图AutoCrawlerLLC公司的HenryR逡逑Seemanm研制出命名为AutoCrawler的一款用于波音飞机探伤的真空吸附履带式爬壁机逡逑器人[5],在机器人履带上有数个小吸附室随其移动,再配合空气马达,形成连续的真空逡逑腔而使得机器人能够紧贴在壁面上。逡逑..逦、-摄像大逡逑W逡逑图1-2机器人BF-丨结构示意图逡逑如图1-2所示,,1991年4月北京863高技术计划五年成果展览会,展出了我国第一逡逑台壁面爬行式遥控检查机器人(BF-I型)[ ̄7],是1988年以来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逡逑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宄所、沈阳自动化所等5个单位协同创造的成果。该款爬逡逑2逡逑

机器人,结构示意图,单吸盘,吸附室


日本的研宄成果尤为突出,其发展授利用电风扇产生负压作为吸附方式,由此。1975年,西亮教授又用单吸盘结构制作了邋2家也相继研制出多种不同形式的爬壁机器人。逡逑图1-1美国西雅图AutoCrawler逡逑波音公司的资助下,美国西雅图AutoCrawler为AutoCrawler的一款用于波音飞机探伤的真上有数个小吸附室随其移动,再配合空气马紧贴在壁面上。逡逑..逦、-摄像大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5;TQ053.2;TP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理践;袁希平;高松巍;;输气管道漏磁内检测的速度效应分析[J];管道技术与设备;2013年05期

2 吴龙平;明斐卿;罗丽华;杨忠惠;王旭洲;;国内外大型储罐的设计标准对比[J];油气储运;2010年12期

3 吴德会;黄松岭;赵伟;辛君君;;油气长输管道裂纹漏磁检测的瞬态仿真分析[J];石油学报;2009年01期

4 丁劲锋;王瑞;;油管螺纹漏磁检测探头的设计[J];无损检测;2008年09期

5 王兴彤;;钢制储油罐腐蚀分析及防护修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2期

6 付宜利;李志海;;爬壁机器人的研究进展[J];机械设计;2008年04期

7 陈忠明;付元杰;赵盈国;苏红霞;;超声波自动爬壁系统在大型储罐壁厚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7年11期

8 戴光;徒芸;杨志军;;基于三维有限元动态模拟圆柱形表面腐蚀缺陷漏磁场[J];无损检测;2007年01期

9 王菁辉;杨清泉;;油罐外部腐蚀及防护技术[J];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5年06期

10 唐东林;陈才和;崔宇明;宁春梅;何仕刚;;海底管道缺陷在线智能检测机器人[J];传感技术学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2635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35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e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