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渭北高硫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及热解迁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6:41
【摘要】:在分子水平上掌握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在热解迁移过程中的生成及转化机理,不仅有助于构建煤中有机硫的化学结构模型,对其反应过程进行调控实现选择性转化,而且对减少SO2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渭北石炭二叠纪高硫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热解迁移规律,构建了镜质组化学结构模型。通过筛分浮沉试验及XPS技术等分析了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发现渭北高硫煤中有机硫主要为噻吩,并含有少量亚砜、砜和硫醇等。通过热解实验考察了不同气氛下镜质组中有机硫的热解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对半焦中有机硫的热解迁移影响显著。(1)随热解温度升高,CH4和H2气氛热解半焦中有机硫含量逐渐下降;(2)N2气氛热解半焦中有机硫含量700℃前逐渐下降,600~700℃有较大幅度下降,主要由煤中稳定性较差的硫醇和低芳构化亚砜、噻吩的热分解所引起,超过700℃,有机硫含量略有回升,由于含硫自由基与煤大分子结构反应或低芳构化噻吩的缩合反应形成了新的噻吩结构;(3)低温空气氧化气氛热解半焦中有机硫含量低于500℃略有增加,主要是由于不稳定有机硫被氧化形成亚砜等;(4)乙醇蒸气气氛热解半焦中有机硫含量逐渐降低,600~800℃显著下降,由于乙醇蒸气分解产生较多活性自由基,含氧自由基弱化噻吩硫的C-S键,氢自由基与硫自由基结合形成H2S逸出;(5)水蒸气气氛热解半焦中有机硫含量明显低于N2气氛,主要是有机硫随碳骨架气化而分解逸出。随热解温度升高,热解半焦中稳定性较差的有机硫不断减少,噻吩硫先减少700℃后有所增加,噻吩硫的环数逐步增多。依据镜质组中有机硫的热解迁移规律,发现镜质组中芳香环数在三个及其以上的噻吩硫含量较高,单环或双环噻吩硫含量较低。通过多种溶剂低温温和处理使镜质组在热解过程中的总失重增加,热解气中含硫气体增加,热解焦油中噻吩硫含量增加,其中丙二醇精制煤热解焦油中噻吩硫含量最高达到15.71%。焦油中噻吩硫的类型主要有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萘并噻吩、菲并噻吩和苯并萘并噻吩五类,其中二苯并噻吩和苯并萘并噻吩是含量相对较高的两类噻吩硫。噻吩硫的取代基为甲基,取代基数量为1~2。基于渭北高硫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热解过程中有机硫在气、液、固三相产物中的赋存状态、分布、富集与迁移规律研究,推断渭北高硫煤中噻吩硫分子结构类型包括1-6个环的噻吩结构,以3-4环的二苯并[b]噻吩、苯并[b]萘并[2,3-d]噻吩为主,兼有其少量的异构体存在。通过对镜质组的元素分析、FTIR、XPS分析计算得到了镜质组化学结构参数及C、H、N、O、S的赋存状态及其相对含量。采用Chem Draw/Chem3D软件构建了渭北石炭二叠纪高硫煤的化学结构模型,并通过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对模型进行优化。确定了渭北高硫煤化学结构模型分子式为C644H368N8O15S7,相对分子质量为8682,芳香度为0.789。有机硫主要以不同构型的噻吩形式存在。渭北高硫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热解迁移规律的研究丰富了煤中有机硫脱除及高硫煤高效清洁转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内容,提出的渭北高硫煤化学结构模型对于认识同类煤的结构特征和提高煤化学结构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图文】:

过程图,脱硫机理,噻吩,气态


图 1.1 噻吩(C4H4S)的脱硫机理与过程g.1.1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desulfurization of thiophene (C4H4S)中,煤中形态硫还存在一个复杂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 1.2 硫化物硫可以转化为气态硫,气态硫将进一步与氧化的有机

形态硫,相互转化,煤热解


10图 1.2 煤热解过程中形态硫的相互转化关系[97]Fig.1.2 Modes of sulfur transformation during pyrolysis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5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长文;;活性炭法脱除有机硫及进展[J];小氮肥设计技术;1985年04期

2 K.S.Hsieh,CharlesA.Wert,苏元文;煤中有机硫的直接测定[J];煤炭转化;1987年03期

3 葛运培;王景禹;陈鹏;;煤中有机硫直接测定及脱硫率测算方法[J];煤炭科学技术;1992年10期

4 陶俊平,齐美富;微生物对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4年02期

5 ;微量总有机硫的分析——镍还原法测定轻油中微量总有机硫[J];化肥工业;1974年02期

6 郭汉贤;;造气操作与有机硫含量的关系[J];山西化工;1981年02期

7 秦济华;;合成氨系统有机硫测定及脱除[J];河南化工;1987年04期

8 余江滨;参照镜煤反射率用电子探针测定煤中有机硫[J];岩矿测试;1989年03期

9 王玉保,于立新,陈宗良;江西九江炼油厂排放气中有机硫含量的测定[J];环境科学丛刊;1990年01期

10 颜维龙;;变换气有机硫测定方法改进[J];山西化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绍清;唐跃刚;;煤中有机硫及其在液化中的作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唐跃刚;李薇薇;任德贻;雷加锦;张会勇;;中国煤中有机硫的结构及其成因[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宋宝安;胡德禹;赵豫;马培舰;;含唑杂环的有机硫代磷酰胺衍生物合成与生物活性[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陈劲松;;变换工艺新进展[A];第1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米杰;任军;王建成;鲍卫仁;谢克昌;;超声波和微波联合氧化脱除煤中有机硫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全昌;有机硫农药废水排放国标将出台[N];中国化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祥梅;炼焦煤中硫醚/硫醇类有机硫的微波响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2 么秋香;渭北高硫煤中有机硫赋存状态及热解迁移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兰君;有机硫对煤自燃特性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4 张伟;分子氧氧化法深度脱除燃油中有机硫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杜传梅;煤中有机硫脱除机理的密度泛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6 蔡川川;高有机硫炼焦煤对微波响应规律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7 何全甫;珠江三角洲大气有机硫酸酯和有机硝酸酯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8 朱文帅;离子液体中钨钼配合物催化氧化脱除燃油中有机硫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传建;微生物脱除云南烟煤有机硫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冬;流化床褐煤热解提质协同硫/汞联合脱除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3 张露;焦煤中有机硫分布的快速溶剂萃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宋佳;基于量子化学理论的煤中有机硫热解机理[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5 杨绪甲;高酸性天然气中有机硫脱除技术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6 胡万林;改进合成氨工艺减少原料气有机硫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1年

7 郭秋扬;碳四烯烃中有机硫脱除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王素娟;脱有机硫微生物的菌种选育、菌株脱硫条件的优化及其脱硫机理的初步探讨[D];浙江工业大学;2002年

9 汪朋;高硫炼焦煤有机硫微波脱硫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10 许慎艳;UDS溶剂吸收脱除焦化干气和天然气中有机硫效果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5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55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1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