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工程用丁腈基橡胶阻尼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7:20
【摘要】:工程用高性能橡胶阻尼材料的关键技术指标除了阻尼性能,还要拥有足够高的力学性能,本课题旨在适应工程应用的需要,在满足物理力学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制备出阻尼性能优异的共混型橡胶阻尼材料,通过分析丁腈复合弹性体阻尼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建立起配合体系等因素与材料综合性能之间的定性乃至定量关系,为进一步优化以及调控以丁腈为基体的共混材料的配方提供理论参考。首先选取阻尼性能优异的丁腈橡胶为改性基体,研究了不同丙烯腈含量的丁腈橡胶在共混时的阻尼性能的变化,探讨了其共混比例,硫化体系,填充体系,增塑体系等对二元组分丁腈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的调节以及其他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丁腈橡胶N41(丙烯腈含量28%)占比增加,阻尼因子峰值所对应的温度从2.34℃变为-11.39℃,有效阻尼温域T(tanδ≥0.3)的边缘温度也随之移向低温,在全部共混比例下物理力学性能均远远超过工程应用的要求;以N220S/N41(70/30)作为研究对象,硫促剂的种类与用量对丁腈橡胶的阻尼性能影响不显著,半有效硫磺硫化体系的物理力学性能最优,基础配方下的拉伸强度可达27MPa,过氧化物体系综合性能较差;补强填充体系中炭黑(N330)用量的增加可以使阻尼温域移向高温,其中炭黑用量40phr时,二元组分丁腈胶性能最佳;并用其他填充剂的丁腈胶阻尼参数变化不明显,但扯断伸长率明显提高,尤其是C_5树脂的加入,扯断伸长率可达1000%以上;带有增塑剂的硫化胶阻尼温度趋于低温,综合性能优异。总体来看,虽然二元组分丁腈胶在物理力学性能等方面较优,但其阻尼温域均仅有35℃左右,比较窄,需要进一步改善。针对丁腈橡胶复合材料阻尼性能温域较窄等缺陷,选取溴化丁基橡胶与其并用,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NBR/BIIR共混硫化胶,并且在限定的优异力学性能基础上,设计此复合橡胶材料的阻尼特性,组合制备出了综合性能更加优异的阻尼材料,结果表明:在本论文所给出的特有配方和加工工艺下,制备出了在全部共混比范围内均满足工程应用条件的BIIR/NBR共混硫化胶,拉伸强度与扯断伸长率均分别达到12MPa,500%以上,其中当BIIR/NBR共混比在80/20时,两富集相的波峰相对平坦,有效阻尼温域可从-50℃到60℃;探索出了多种调节BIIE/NBR材料阻尼因子的途径,包括控制硫磺硫化反应、调节炭黑用量、并用填充剂以及增塑剂等多种配合方式的调节方法,使其更加满足多种工程应用的需要与要求。最后为进一步完善丁腈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弥补NBR/BIIR二元复合材料出现的阻尼峰谷以及阻尼平坦性等问题,将多种不同种类的第三组份高聚物如CR、EPDM等以BIIR/NBR/第三组份(80/20/20)的比例并入体系中,最终选取了氯丁橡胶(CR)作为改性胶种,形成了独特的三元共混阻尼弹性体。结果表明第三组份的加入对峰谷(-9.58℃)处阻尼因子的提高有明显作用,EPDM三元材料的阻尼平坦性较好,CR三元材料出现三阻尼峰的情况,并且其综合性能最佳。在探究BIIR/NBR/CR三元共混阻尼材料时发现,CR用量为20phr时综合性能最佳,在此基础上,C_5石油树脂的加入进一步改善BIIR/NBR/CR(80/20/20)的物理力学性能,同时使CR的阻尼峰消失。
【图文】:

示意图,橡胶弹性体,阻尼因子,温度关系


图 1-2 橡胶弹性体阻尼因子与温度关系示意图Fig. 1-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mpifactor of rubber elastomer and temperature子结构对阻尼性能影响尼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橡

曲线,共混比,材料物理,曲线


23图 3-1 不同共混比下的 tanδ-T 曲线Fig.3-1 tanδ-T curve at different blend ratios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33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东;;水性阻尼材料在车身上的应用[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8年11期

2 王海涛;;基于台架试验的阻尼材料性能分析[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8年03期

3 张安桂;李明俊;徐泳文;苗明东;;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分析[J];江西化工;2018年02期

4 刘福;肖艳丽;王国芝;周琴琴;汪晓东;;空心玻璃微珠对乘用车专用阻尼材料性能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7年02期

5 郝彦斐;庄磊;赖宏宇;;船用阻尼材料燃烧性能研究[J];水上消防;2017年02期

6 李国英;胡松霞;刘培礼;刘连河;;阻燃剂对丙烯酸类水性阻尼材料的影响[J];涂料工业;2015年03期

7 朱威;朱金华;文庆珍;;聚氨酯阻尼材料研究及在舰船领域的应用[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4年05期

8 徐丰辰;李洪林;刘福;;阻尼材料动态阻尼系数的测定[J];粘接;2013年09期

9 顾远;罗世凯;周秋明;;聚氨酯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1年01期

10 刘光烨;赵娟;;复合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J];塑料科技;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宁;;金属阻尼材料及其应用[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2 王建川;张琴;傅强;;PVDF/粘土/碳纳米管压电阻尼材料的制备及性能[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郑文杰;刘效东;陆军生;吴宝榕;;黑色结构阻尼材料的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4 周华荣;余赋生;刘景江;许观藩;;用于纺织机皮结阻尼材料的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5 张芬玉;周华荣;刘景江;侯春荣;李滨耀;余赋生;;共混高聚物阻尼材料[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6 黄微波;鞠家辉;丁国雷;;粘弹阻尼材料阻尼性能及其施工技术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养护与管理分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8年

7 余赋生;;高聚物阻尼材料[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8 杜建镔;宋先凯;;基于声学准则的阻尼材料分布优化设计[A];结构及多学科优化工程应用与理论研讨会’2009(CSMO-2009)论文集[C];2009年

9 亢战;;基于拓扑优化的阻尼材料最优布局问题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10 罗世凯;雷卫华;周秋明;;聚合物泡沫阻尼材料的研究及其军事应用[A];2006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隐形战机的秘密:不怕冷的阻尼材料[N];北京日报;2018年

2 记者 冯淑娟;新阻尼材料应用于客车降噪[N];中国汽车报;2002年

3 中国科技馆 李春才;开道锣的声音为什么哑了[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记者 周升友;国产阻尼力担船舶减振降噪重任[N];中国船舶报;2013年

5 记者 郭佳泰;材料“升级”,让船舶更“出彩”[N];中国船舶报;2017年

6 通讯员 林锦;无声的事业[N];中国船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雪松;EP/PU连续梯度IPN阻尼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林;片状填料对丁腈橡胶基阻尼材料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3 冯雪梅;磁流阻尼可控理论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吴子英;构件阻尼和运动副摩擦参数辨识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5 石敏先;压电相/导电相/环氧树脂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田耀刚;高强混凝土阻尼功能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晓蕾;聚氨酯阻尼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刘其霞;羧基丁腈橡胶系高性能阻尼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9 左孔成;丁腈橡胶杂化阻尼材料的性能与表征[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10 陈文炯;多孔吸声材料孔结构与阻尼材料布局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大龙;工程用丁腈基橡胶阻尼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2 魏继军;NR基宽温阻尼材料的制备[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3 陈鑫;共混改性PVC阻尼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4 李连震;船用有机硅改性聚氨酯阻尼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5 卜杨;约束阻尼型风洞支杆设计与减振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6 姜海娟;车身阻尼减振材料轻量化设计与性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7 于翔;以多相聚合物为基体的压电阻尼复合材料[D];吉林大学;2018年

8 蒋晓孟;阻尼型柔顺铰链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潘坤;某轻型卡车驾驶室结构与噪声性能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10 林峥嵘;PMN-PT/CNTs/柔性环氧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30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630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