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密闭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及抑制方法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6 02:31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全球对清洁可替代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可燃气体由于其清洁高效、来源广泛等优势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青睐。然而,可燃气体通常具有易燃、易爆、易泄漏、点火能低等危险特性,一旦控制或使用不当,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等灾难事故。可燃气体在实际工业应用中主要通过管道进行输送。由于可燃气体控制难度较大,重大火灾和爆炸事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有发生。因此,为了可燃气体的安全和工程应用需要,开展密闭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及抑制方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密闭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特性,进而探索有效的预混火焰抑制方法。首先,通过预混火焰传播实验系统,对密闭管道内典型可燃气体-空气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选用具有不同化学反应活性的四种可燃气体,包括甲烷、天然气、乙炔和氢气。采用高速纹影摄像系统捕捉火焰形状变化并确定火焰前锋速度,采用压力传感器记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可燃气体特性直接影响火焰行为。经典tulip火焰形成的当量比范围为:甲烷0.79≤Φ≤1.30,天然气0.72≤Φ≤.44,乙炔0.40≤Φ≤1.70,氢气0.60≤Φ≤5.56。变形tulip火焰形成的当量比范围为:乙炔Φ=1.00,氢气1.00≤Φ≤2.38,甲烷和天然气均没有形成变形tulip火焰。与纯甲烷相比,天然气中存在的少量乙烷和丙烷加速了火焰传播并增大了压力。同时,与天然气和甲烷相比,乙炔具有更快的火焰前锋速度和更高的压力。氢气由于具有最高的化学反应活性而产生了最快的火焰前锋速度和最大压力。当量比接近Φ=1.00时,Bychkov等人提出的火焰裙边运动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该理论更适用于预测乙炔和氢气等高化学反应活性气体的火焰裙边运动特性。随后,分别选择甲烷和氢气作为低化学反应活性和高化学反应活性气体的代表,通过预混火焰抑制实验系统揭示了单层金属丝网和多层金属丝网对预混火焰传播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无金属丝网的情况相比,金属丝网使得tulip火焰的形成时间提前,并且火焰前锋反转程度减弱。这主要归因于金属丝网能够提前火焰前锋与压力波的相互作用时间并削弱二者的相互作用强度。此外,金属丝网还增强了未燃区气体的气流扰动,并在火焰通过抑制段后产生更剧烈的燃烧。对于单层金属丝网,随着目数增加,火焰淬熄性能不会持续增强,因为其抗破坏性能在实际应用中也非常重要。由于未燃区气体流速的降低被可燃气体混合物燃烧速度的增大抵消,单层金属丝网对上游管道的火焰前锋速度没有明显抑制效果。多层金属丝网可以有效地衰减最大火焰前锋速度、最大压力和最大声音分贝值,并且抑制效果随着层数和目数的增加而增强。然后,系统地分析了多层金属丝网作用下火焰淬熄的影响因素,包括:可燃气体特性、温度和压力、可燃气体中的掺杂物、当量比、金属丝网体积、布置方式和点火位置等。研究发现,可燃气体特性、温度和压力、可燃气体中的掺杂物、当量比等通过影响层流燃烧速度进而影响火焰淬熄结果。明确了临界淬熄参数与金属丝网体积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金属丝网体积的增加,临界淬熄速度几乎呈线性增加。然而,最大临界淬熄压力保持在约0.115MPa的恒定值。与贫燃情况相比,金属丝网对富燃情况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此外,研究发现,通过改变金属丝网之间的间距可以改变其火焰淬熄性能。火焰是否发生淬熄其实只是火焰加速效应和壁面淬熄效应之间竞争的结果。点火位置显著影响火焰淬熄情况。对比了三个不同的点火位置,以确保火焰以三个不同的阶段传播到抑制段内。点火位置1时tulip火焰完全形成;点火位置2时火焰前锋曲率增大,tulip火焰尚未形成;点火位置3时为指尖形火焰。研究发现,点火位置越靠近金属丝网,火焰越容易发生淬熄。当火焰从管道封闭端开始时,tulip火焰本质上是由压力波和火焰前锋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涡旋导致的。然而,当火焰从管道中心开始时,具有较长尖端的tulip火焰主要是向上下游管道传播的火焰燃烧强度的巨大差异加剧已燃区气流逆向流动的结果。同时,研究表明,火焰从管道中心开始的情况下,向上游管道和下游管道传播的火焰前锋速度共同决定了管内压力动力学过程。最后,讨论了惰性气体和金属丝网对预混火焰传播的耦合抑制作用。研究发现,C02对氢-空气预混火焰的抑制效果比N2更好。富燃时,C02-5%对火焰前锋速度和压力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因为它对火焰表面积几乎没有影响。然而,在贫燃时,在CO2-5%的作用下,火焰前锋速度和压力都明显降低。随着浓度增加,抑制效果在25%之前持续增强,但随着浓度从25%增大到30%变得几乎恒定。C02浓度的增大能够抑制水力学不稳定性并减少火焰扰动。至于热扩散不稳定性,贫燃情况下CO2浓度的增大使得刘易斯数接近于1并减少火焰扰动。然而,富燃时热扩散不稳定性本身对水力学不稳定性具有一定抑制作用,CO2只是增强了这一效果并进一步减弱火焰扰动。CO2稀释和金属丝网对氢-空气预混火焰的耦合抑制作用比单独使用两种抑制剂中的任一种更有效。CO2稀释促进了金属丝网对贫燃氢-空气预混火焰的抑制作用,而金属丝网增强了CO2对富燃工况的抑制效果。此外,通过添加金属丝网,可以持续提高较高浓度CO2稀释对氢-空气预混火焰的抑制作用。
【图文】:

照片,爆炸事故,国家石油公司,墨西哥


逡逑高达2250万美元。图1.1给出了当时爆炸事故现场的照片。逡逑图1.1邋1984年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LPG储运站爆炸事故(图片源于网络)逡逑1989年,距离前苏联城市-乌法50公里处的古比雪夫铁路发生了一起严重逡逑的爆炸事故。导致这起事故的原因是两列列车交汇时产生的静电火花引燃了逡逑LNG管道泄漏出来形成的可燃气体云团。据估计当时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吨逡逑TNT炸药,事故直接导致575人死亡,800多人受伤[4]。1997年,位于挪威Bosgren逡逑城市的Hydro邋Agri氨厂的一个直径为8米的C02管内发生了氢气爆炸事故[5],逡逑事故导致850m长的管道严重受损,大量周边建筑不同程度破坏,造成严重的财逡逑产损失。2000年2月19日,山东三力有限公司沈阳分公司一根废弃的天然气地逡逑下管道发生爆炸。调查结果显示,废弃管道内本身有少量的天然气残留,在处理逡逑废弃管线的过程中,空气进入管道并在点火源的作用下发生了爆炸。事故造成15逡逑人死亡

火焰前锋,频闪,火焰,图像


1.2.1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研究逡逑1.2.1.1邋Tulip邋火焰逡逑预混火焰传播一直都是燃烧和爆炸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管道内预混火逡逑焰传播的研究己经有100多年的历史||2,13】。早在1883年,Mallard邋and邋Le逡逑Chateliei^就首次在一个半开口长管道内观察到了预混火焰传播过程。研究发现:逡逑当火焰从封闭端开始传播时,火焰前锋会呈现出向火焰传播相反方向凹陷反转的逡逑特殊形状。EllistW在1928年首次报道了这一特别的火焰反转图片,如图1.2所逡逑示。他发现在管道长径比大于2的密闭管道内,火焰前锋会从一个向前传播的指逡逑尖形变为向己燃区反转的形态,同时,随着火焰继续传播,火焰会稳定保持这样逡逑的形态。随后,Salamandra116在1959年将这一特别的火焰现象命名为“tulip”火焰。逡逑随着高速纹影摄像技术的快速发展,tulip火焰被清晰完整的拍摄下来,并得到了逡逑广泛的研宄。关于tulip火焰的形成过程和机理,己有大量文献进行了报道,但逡逑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统一定论。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0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珂;;大分子碳氢燃料层流预混火焰相似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2 张大勇;周怀春;;非预混火焰中温度与全息干涉测得的折射率之间的新状态关系[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3 于溯源,吕雪峰;铬在氢/空气预混火焰中氧化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6期

4 王勇,,王致均,卢啸风;灯泡生产中天然气预混火焰的试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5 谢象春;预混火焰与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畸变[J];中国科学(A辑 数学 物理学 天文学 技术科学);1988年01期

6 明海,谢建平,张海涛,周辉,M.S.Z.Chaghtai;预混火焰温度场测试的剪切干涉技术[J];量子电子学;1989年02期

7 吕兆华,R.Matthews,J.Howell;多孔陶瓷材料中的预混火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8 郭实龙;王金华;;密闭燃烧室内压力和预混火焰表面积的关系推导及应用[J];燃烧科学与技术;2018年03期

9 杨帆;孔文俊;;氢气部分预混火焰瞬态响应及脉冲不稳定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9期

10 康忠涛;李清廉;张新桥;;V槽稳定的空气/煤油部分预混火焰吹熄特性分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宝春;;预混火焰的传播特性及其稳定性[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2 蒋华;董刚;;激波诱导预混火焰界面失稳的时间尺度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孙金华;陈栋梁;;不同浓度甲烷/空气预混火焰结构特征[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牛芳;刘庆明;宫广东;何学秋;白春华;;甲烷-空气混合物预混火焰的结构特征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蒋华;董刚;;预混火焰界面RM不稳定的时间尺度研究[A];第五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卢占斌;;火球的相互作用[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张儒征;孙雯禹;陶涛;杨斌;;丙酮-丁醇-乙醇(ABE)层流预混火焰的组分诊断与模型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六分会:燃烧化学[C];2016年

8 陶涛;杨斌;罗忠敬;;异丁烯燃烧反应模型的实验验证与优化[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41分会:燃料与燃烧化学[C];2014年

9 王佳星;李爽;杨斌;;低压实验对超燃条件下化学动力学模型约束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5年

10 王双峰;张海;J.Jarosinski;A.Gorczakowski;J.Podfilipski;;近可燃极限气体预混火焰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巨睿;《科学世界》解读科技奥运[N];中国邮政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宋丽芳 武铠 黄希 通讯员 李国宝;熊熊奥运火 拳拳航天心[N];中国航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权;管道内障碍物对氢—空气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熊才溢;非预混火焰声学响应特性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3 金凯强;密闭管道内预混火焰传播动力学及抑制方法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4 蒋华;激波诱导预混火焰界面RM不稳定性的数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5 曹红加;预混火焰燃烧不稳定性及其主动控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4年

6 徐晓;湍流非预混火焰中热辐射影响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刘fE亚;水雾作用下甲烷/空气层流预混火焰燃烧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陈先锋;丙烷—空气预混火焰微观结构及加速传播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姜婕妤;非预混火焰中的流动及燃烧不稳定性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姚兆普;非预混火焰热声耦合机理的理论和计算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潇峰;大涡模拟结合系统辨识的部分预混火焰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年

2 侯天增;悉尼大学非均匀入流燃烧器部分预混火焰的大涡模拟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3 孙楠;CH_4在O_2/CO_2气氛下预混火焰特性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5年

4 于菲菲;开口管道煤尘—甲烷预混火焰动力学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5 李晓峰;基于不同光解策略实现甲烷/空气预混火焰中间产物CH_3的高空间分辨成像测量[D];天津大学;2017年

6 王珂;多孔狭缝烧嘴特性及预混火焰特征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7 赵涛;惰性气体对管道内预混火焰淬熄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段润泽;预混火焰热声不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曾稳超;页岩气湍流预混火焰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10 樊融;加压条件下甲烷/空气层流预混火焰可燃极限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60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660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3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