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理工论文 > 化学工业论文 >

苯丙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20:47
【摘要】:酰胺类衍生物具有抗菌、抑酶、抗肿瘤等广泛的生物活性。噻吩类化合物在农药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抗菌、杀虫、抗病毒等生物活性。酰腙结构(-CONHN=CH-)是一种特殊的希夫碱,在农药和医药领域有广谱应用。因此,本文采用活性拼接原理,将具有噻吩环和酰腙结构引入酰胺中,设计合成了34个新型含噻吩酰腙的苯丙酰胺类化合物;并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结构表征,化合物V_(33)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吡噻菌胺为先导化合物,以3-氨基噻吩-2-羧酸甲酯为原料,通过肼解反应得到3-氨基噻吩-2-碳酰肼,然后与不同取代的醛缩合得到不同的噻吩酰腙类化合物,最后通过酰胺化反应,合成了34个新型含噻吩酰腙结构的苯丙酰胺类化合物V_1-V_(34)。2.采用浊度法,以商品药剂噻菌酮和叶枯唑为对照,测试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写Xoo)、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citri,简写Xac)和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简写Rs)的抑菌活性测试。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V_8、V_(17)、V_(22)、V_(34)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制作用较优,其EC_(50)值分别为7.1、8.8、9.5和4.7μg/mL,远低于噻菌酮(88.7μg/mL)和叶枯唑(74.1μg/mL)。化合物V_(12)、V_(14)和V_(33)对烟草青枯病菌的EC_(50)值分别为7.6、7.6和7.9μg/mL,优于噻菌酮(66.8μg/mL)及叶枯唑(72.3μg/mL)。目标化合物V_(12)、V_(14)、V_(33)和V_(34)对柑橘溃疡病菌都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活性(抑制率80%)。3.采用剪叶法,测定了化合物V_8和V_(34)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200μg/mL浓度下,目标化合物V_8和V_(34)对水稻白叶枯病表现较好的治疗效果,其防效分别为51.4、52.1%,优于对照噻菌铜(49.5%)及叶枯唑(47.8%)。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部分目标化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G.zeae)、马铃薯晚疫病菌(P.Infestans)、水稻纹枯病菌(P.Sasakii)的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50μg/mL浓度下,所测试化合物对三种植物病原真菌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
【图文】:

目标化合物,棒球,晶体,晶体参数


图 3-1 目标化合物 V33的晶体棒球结构Fig. 3-1 The crystal baseball structure of target compound V33表 3-1 目标化合物 V33的晶体参数Table 3-1 The crystal parameters of target compound V33hemical formula C20H16N4O2S Dcalc(g/cm3) 1.393ormula weight (g/mol) 376.43 Absorption coefficient(/mm-1) 0.204emperature 298K Bond precision ( ) C-C=0.0141pace group C2/c Wavelength 0.71073/( ) 37.544(3) h, k, lmax 44, 5, 27/( ) 4.5578(4) Nref 3114/( ) 23.463(2) Correction method # Reported T Limit/(°) 90 Tmin 0.941/(°) 116.639(4) Tmax 0.994

稻白叶枯病,目标化合物,活体,保护效果


4.2.2 目标化合物 V8和 V34活体盆栽试验防效4.2.2.1 目标化合物 V8和 V34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盆栽保护防效根据 3.5.2 所述的实验步骤,采用剪叶法,在 200 μg/mL 浓度下,以水稻白叶枯病菌为研究对象,商品药剂噻菌酮和叶枯唑为对照药剂,测定目标化合物V8和 V34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盆栽保护防效,结果见表 4-6 及图 4-1 所示:表 4-6 目标化合物 V8和 V34对水稻白叶枯病活体盆栽保护效果Table 4-6 The protection efficiency of compound V8and V34against 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药剂 防治对象 浓度(μg/mL) 防效(%) 调查时间(接菌后/d)V8水稻白叶枯病 200 29.2 14V34水稻白叶枯病 200 24.6 14噻菌铜 水稻白叶枯病 200 41.7 14叶枯唑 水稻白叶枯病 200 47.8 14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Q45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国锋;;高考有机合成题类型归纳与解法点拨[J];中学化学;2017年01期

2 扈成浩,华苏明,李兆琳,陈耀祖,陈能煜,赵凡智;MS/MS目标化合物分析法鉴定中药中的麝香酮[J];质谱学报;1989年01期

3 林必桂;于云江;向明灯;余乐洹;李良忠;鞠勇明;玉琳;;基于气相/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技术的非目标化合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6年03期

4 侯玲;侯旭;王志明;蔡志强;;新型抗结核药物贝达喹啉的合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5 陈善龙;谭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肿瘤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7年06期

6 薛昊;耿颖姝;牛磊;王森;;免疫调节剂特立氟胺的合成工艺改进[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7年01期

7 程永浩;郭彦伸;韩海珠;王楠;张国宏;郭宗儒;吴松;;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药学学报;2010年06期

8 胡素文;张庆伟;宋博;叶发青;郭平;刘剑敏;韩安月;叶云;;γ-氨丙基杂氮硅三环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李冉;韦昌青;张大志;李铁军;;替格瑞洛类似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7年01期

10 杨宏鹏;王刚;彭涛;温晓雪;杨建云;孙云波;刘曙晨;张首国;王林;;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合成及其活性评价[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迪;罗礼阳;周颖;李靖;孟静茹;罗晓星;李明凯;;ArgR:抗MRSA新药物靶标的探索[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唐小江;黄汉林;佘志刚;蔡婷峰;阮小林;王俊;宋向荣;赵金垣;李来玉;;一种新型螯合剂的合成及其驱镉作用[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欢;汪航;王淑霞;刘建萍;张华北;;[~(18)F]标记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放射性配体的设计合成及生物评价[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四分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C];2016年

4 顾海昕;黄昊;张永丰;胡娆;;火场不同燃烧基质中汽油目标化合物的残留检测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5 丁邵珍;廖小平;涂伟忠;吴玲;胡黔楠;;EcoSynther—E.coli生物合成潜力挖掘能手[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八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6年

6 罗忻;张丽;牛增元;叶曦雯;汤志旭;夏树伟;曲连艺;;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同时筛查确证塑料中多类别目标及非目标有害物质[A];第三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摘要集-分会场7:环境与食品安全分析[C];2017年

7 杨金路;赵琳;樊珊珊;张勇;;维格列汀的合成工艺改进[A];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4年

8 宣伟;丁雯;李义平;惠宏襄;张三奇;;4-甲基哌嗪甲酰基二芳基脲的合成和抗肿瘤活性[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朱一倩;陈红燕;张涛;陈秀琴;姜凤超;;3-取代阿齐霉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飞浪;班树荣;冯秀娥;李青山;;(苯基)(呋喃-2-基)甲酮类的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环宇;书写业界产品新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传;2,4-二芳基-1,3-二硫戊环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药科大学;2001年

2 李行舟;TGFβ受体ALK5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5年

3 代现平;TGF-β受体ALK5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4 刘凤志;以NOS为靶点的吡咯烷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初步抑制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周新明;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沈阳药科大学;2007年

6 孙青鑓;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7 刘瑶;基于CCR5结构的HIV-1穿入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U,

本文编号:2670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projectlw/hxgylw/2670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f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